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_浅析传统孝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孝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文化之上的社会。孝关系到个人品行修养,同时又关系到家庭和睦协调、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孝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宣传它,赋予它新的健康内容。
  关键词:孝文化 孝经 论语 孔孟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文化之上的社会,孝文化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孝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宗教、哲学形上的价值理想它属于道德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而对孝文化来说,民间的孝行榜样在中国孝文化的言传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二十四孝》《百孝图》记载的就是其中的典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孝子、孝女、孝孙、孝媳,从而形成庞大的孝教模范系统。二十四大孝子中,著名的有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这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孔子提倡的忠孝仁义,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他们从巩固自身的统治出发,对忠孝观念进行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解释。比如后来提出的“君让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虽然孔孟从未说过如此的话,但他们可以从孟子推崇舜的论述中印证这一点。舜的父亲瞽瞍不喜欢舜,叫他去修粮仓,上房后撤掉梯子,并放火烧房,但舜下来了,未被烧死;又叫他去疏浚水井,他下去后,又把井口塞住,舜从侧边爬出。即使这样,舜仍不怨恨其父,相反认为自己“不得其亲”而“未解其忧”。并对与父亲一道掩盖井口的弟弟象假惺惺地去看他表示亲热,若无其事。儒家孝道推行的过程中,统治阶层片面的强调了孝中的服从与忠顺,以至达到无原则的地步,也加大了封建家族宗法统治的权力。
  孟子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第二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两条说不孝可以,但第三条“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封建社会对这一条绝对尊崇。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无不将没有儿子、无后嗣作为不幸。因为无子嗣,在帝王家涉及王位的继承,在普通百姓家也关系到家产的继承,血统的承续,所以要想尽办法生儿子。在封建社会中母以子贵,而那些未能生出儿子的妇女则会遭受不幸和屈辱,在家中谈不上有什么地位。封建帝王的后妃,普通百姓的妻妾,均无例外。又如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片面地强调送死,而把养生放在次要地位。
  由此可见,传统的孝文化有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其弊端在于过分强化了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弱化了对子女的义务,没有考虑到从人格上来说,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子女也有其尊严,不能要求子女对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要绝对服从。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将这些当做金科玉律来继承。但其主体内容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孝的主张,孟子对孝的论述,对建立家庭伦理道德,对协调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和夫妻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儒家文化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孔孟的许多论述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因此对于孝文化,首先要客观公正,予以尊重。如孝文化主张亲亲、尊祖、敬宗、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这实际讲的是对亲人的眷恋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在传统孝文化中,爱祖也是爱国,缘孝亲而爱国。爱国心与孝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孝心是爱国报国心的根源,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逻辑产物。其次要批判继承,大胆创新。孝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对于传统孝道所主张的“愚孝”、“愚忠”封建迷信,我们当然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加以祛除,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再次要弘扬、培育,与时俱进。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对于这样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须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融入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赋予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将孝文化这一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
  总之,孝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孝关系到个人品行修养,同时又关系到家庭和睦协调、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孝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宣传它,赋予它新的健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