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也谈全球化的阴影]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每年春天复活节前和初冬快过圣诞节的时候,家家的花园里都会有人给放上两个塑料箱子,里面附有一张纸条,写着:请捐献您的旧衣裳。我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以为这样真能帮助一无所有或是因为受灾急需救助的人,所以也曾积极响应,将家里不穿的旧衣服放进箱子里,等人收走。在德国,每个街区都有大型分类垃圾箱,除了瓶子、废纸和可回收包装盒之外,也有回收旧衣服的垃圾箱,上面一般还有“请将鞋子成对绑好投入箱内”等指示。我于是就想,这些衣服和鞋子肯定也会被挑选、分类和整理,然后送给需要的人吧。
  我想的并不错,这些旧衣服确实有一部分被送给或是廉价处理给了第三世界国家。但是,得到好处的却往往不是穷人。就拿非洲来举例。在非洲许多国家,比如肯尼亚,服装工业差不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自从这些来自欧洲的旧衣服以倾销的价格进入服装市场之后,本国的服装工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对于非洲人而言,这些旧衣服虽然已经被人穿过了,但大多没有任何破损,质地优良而且价格低廉,甚至有很多还是名牌,当然备受青睐。他们在购买这些旧衣服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一举动的后果。而欧洲人,既做了人情又处理了垃圾,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这旧衣服交易与全球化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欧盟的低价奶粉大举入侵非洲市场,就可以算是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之一了。欧盟的农业补助使得欧洲牛奶的生产过剩,为了“调整”,欧盟又花钱把一部分牛奶加工成奶粉,然后以倾销价推向世界市场。当然,欧盟不敢和强国玩儿这种把戏,而是挑选出了没有招架之力的“对手”,把自己的剩余奶粉强销过去。非洲的布基纳法索就是这些受害国之一。
  在生产力还很低下的布基纳法索,很多人家里只有一头牛,而卖牛奶的收入是全家人聊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每日挤了牛奶,放在塑料桶里,用自行车驮着走几个钟头去奶厂卖掉,一天能挣3欧元。可是,欧盟的奶粉,尽管生产成本很高,又走了很远的路程,却仍比当地牛奶便宜一半。在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布基纳法索的农户毫无反手之力。
  中国加入WTO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却没有对本国农户实行广泛农业补贴的经济实力。我们曾通过出口借贷等方式进行过出口补贴,以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是这项措施迫于西方世界的压力被取消了;在中国宣布停止出口信贷优惠项目之后,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曾表示:“中国采取这个行动值得欢迎。我们希望,停止提供补贴性信贷标志着中国也愿意取消其他一些补贴项目。最近我们在WTO采取行动,认为这些项目有损美国公司和工人的利益。”那么,中国农民的利益谁来保护呢?发达西方国家的农产品,因为有着本国政府给的农业补贴,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而这直接危及了中国农民的收入!
  全球化当然会带来不少的好处,但也有它的阴影。特别是在世界权力分配不均匀的大环境之下,对待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中国经济持久发展,毕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原材料集散地;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真的强盛了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想方设法进行控制。比如去年欧盟通过的对中国鞋的所谓反倾销惩罚关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本来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优势,如果这一优势被用在给世界“加工”东西上,很受西方国家欢迎;可如果中国想由“世界加工厂”转化为“世界工厂”,那可得有遭人制裁的心理准备,WTO里的“大哥们”有办法让你有优势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在关系到民生利益的大事上,中国得多长一个心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