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机械与人教案

曼贺九义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任课教师杨越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第十章 机械与人 科学内容的能力要求 1.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4. 理解机械效率。

5.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 章 概 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
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
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
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 7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 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10-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10-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86页实验探究。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请同学们对图10-1和图10-4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 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

2. 课后练习题 3. 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189-P190中的作业1、2、3、4、5、6题。

2、预习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 教具 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200g2个,50g4个、细绳约2米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一个和尚小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之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是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谁都不愿多付出,怕吃亏,那么要大家公平,又能有水吃,你能否借助物理方法给与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定滑轮 1.讲授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根据要使用的情况可有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滑轮作为一种简单机械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此实验图10-14并总结得出结论 2.学生阅读并认真思考之后学生回答不省力,只能使力的方向变化。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比如向上提物体时,力的方向朝上,通过定滑轮就可以向下用力,这一点在一些场景中特别重要。例如升国旗时。

3.练习“伴你探究”2题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注重 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动滑轮 1、演示课本192的图10-16实验人,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回答动滑轮的使用能使力的大小变化,能省一半的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教师要学生再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讨论此实验的结论,说出其中的道理。

(三)滑轮组 1、讲授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使用滑轮组不仅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省力的多少由滑轮的组合形式和绳方法共同决定,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其平衡时动力F1与阻力F2之间的关系是F1 F2/n其中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及滑轮组省力情况,关键是确定股数的数值,确定的数值的简单的方法是设想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有一条线将它们隔开,此时数一数动滑轮一边的相连的绳子的个数n,这就是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个数n 。

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生物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关系是snh。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总结使用滑轮组提升生物时的省力的特点。

1.使用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如图10-1所示,如果不计滑轮磨擦,拉力最大不超过60 N,而动滑轮的重10 N,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被提起的重物最大不能超过_____N,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如何简单的方法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提起生物的方法,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然后总结本节所学。

四、作业布置 1、课本P193-P194中的作业1、2、3、4、5题。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 功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工;
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家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特别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很重的东西、推动很重的货物。因为他们很有力气,当然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很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引导学生分析 )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的。

二、进行新课 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10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WFS)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问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位移,但是位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