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doc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解析 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驰道 解析 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 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解析 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
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 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 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D.都是不平等条约 解析 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 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
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清诗别裁选编 材料二 乌兰布通战役后,康熙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在多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通过会盟,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康熙为此曾不无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康熙三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史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清统治者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8分 3长城的价值在今天和秦朝时有何不同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第1问要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纷纷调发”“费尽民生力”等,体现了统治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方面概括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并找出与修筑长城有关的知识点。第3问分别从历史文化和当时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方面去考虑。

答案 1劳役百姓,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导致秦很快灭亡。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6分 2主观注意收揽民心,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客观通过平定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稳定北方局势,长城处于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8分 3长城在今天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顽强抗争的精神。秦朝时长城主要具有军事和政治价值。6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
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9分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9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帝王的评价。第1问只要能够正确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即可;
第2问注意是帝王对自己的评价,不能辩证地分析;
第3问实际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经验善于用人;
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9分 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
保国安邦,恩威并济;
勤勉努力。9分 3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
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三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4分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4分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4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实、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回答时要紧密围绕材料。

答案 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也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8分 2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4分 3设立台湾府。影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4分 4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