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绩效评析.docx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绩效评析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环保意识、城市可识别性差、新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和农民市民化程度低等许多问题,日益成为党和国家还有人民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问题;
发展 城镇化是由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分散聚居在农村功能区域的农业人口转为集中聚集在非农功能区的非农人口,进而传统乡村社会转为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其中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期。这一时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50年代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大批农民进入到工厂,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到195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15.39,比建国初期的10.64增加了4.7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58--1978年,我国城镇化停滞、徘徊期。1958年到1961年的“***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急剧膨胀,这一时期的城镇化率仅为16.25;
1966年到1978年的“***”,使得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加之又盲目的把大量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劳动,城市的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城镇化进程因此而停滞,这一时期的城镇化率为17.92。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出现了可喜的快速发展的态势,基本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城镇化自1996年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城镇化经济比例持续增加;
城镇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城镇人口容量不断扩大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在改革开放初期还不足20,而到2013年底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相对较快。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城镇化率在未来相当大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提高,预计到2018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缺的问题频频出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现代城镇化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和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和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育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而且我国不仅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且资源消费的80以上都发生在城镇系统范围之内。

(2)城市可识别性差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以放弃原来的老房子和旧城区为代价,大量开发商品房和开发区。无论是新城的建设还是对旧城的改造,都盲目地采取滥砍滥伐、乱填湖、滥拆房的方式,使村庄丧失了原始的风貌,同时也破坏了一些人类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未能得到妥善保护;
一些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销声匿迹”;
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相关遗迹不见了踪影。城镇化的建设没有基于传统,只面向了未来。许多地方过于粗放的城镇化步伐让人很快就丧失了家园的记忆,辨别不出城市之间的差异。

(3)新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都存在土地城镇化率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率的问题,新城区建设的楼房过多,致使住宅空置率过高,超过了基础设施和人口聚集速度,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造成了巨大的土地浪费。截至2012年8月31日,全国共有闲置土地1.27万宗,95万亩,而用地紧张的东部地区分别占49.3和42.6。其中,闲置2年以上的占57.3。此外,生活在新城中的居民没有新的就业岗位,交通、文化、娱乐、饮食、购物和医疗等相关基础设施又不健全,给居民生活与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4)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下 虽然许多农民从农村搬到了城市,但却“万事愁”,农民工在职业上成为了城市建设中工人阶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身份和角色并没有完全“市民化”,还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在城市里虽然大家同工同酬,都依法纳税,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只会给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一些回报,而农民工即便比城市里有些人交税交得多,也无法从这套社会保障体系中得到任何好处,这就使得农民工始终处于“经济上接纳,社会福利上排斥”的尴尬境地,而这种不公正也会对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有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会由此而涌现出来。

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客观要求。我们在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不能忽视同时存在的问题,用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城镇化建设更加健康、成熟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项继权.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2).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葛婷婷,(1990.4-)女,吉林省龙井市人,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