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浅谈校本教研

其他论文之浅谈校本教研 阜阳市颍州区鼓楼中心学校鼓楼小学 王双喜 [内容摘要] 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校本教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为此,本人就校本教研浅谈一些见解。

[关键词] 浅谈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基本含义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校本教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为此,本人就校本教研浅谈一些见解。

一、转“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

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在此过程中,教研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去教研员常以权威自居,在教研工作中多是布置任务,以“专家”“检查者”的身份出现在教研活动中。新课改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研员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教研员的角色要人“以检查为主”专变为“以研究为主”。不能再以“专家”“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了,而应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到位不能越位,及时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信息与技术帮助,与第一线教师开展合作。尊重、发掘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要在专业引领的合作中,帮助教师学会行动研究,要用先进的理论说明教师,用成功的安全鼓舞教师。

教研员角色的转变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是下移重心。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学校,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人,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群体,他们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体。为此,教研员工作的重心要下移,要深入教师中间,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创设模式。教研员要和教师互动发展,创设、创新教研模式,帮助教师如何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如何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新教研模式下直面具体教学实践,大胆他新,使一大批教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转“教练式”为“参与式”。

传统的教研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教研员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和教学的“教练式”。有时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不能错。正如一位优质课评比获奖的教师所言“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这种教研方式中的教师只是教研员的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这种教研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变革的今天,教研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应从“教练式”的教研模式中走出来,转变为教题参与的“参与式”。

“参与式”是一种由同一学术团体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要从教题的需求出发,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计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并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改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如以“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为题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的教学效果有什么特点” “如何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果”“目前你在教学中有哪些困惑”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参与式”的教研方式,教师们交流探讨,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新的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转“单一”为“团队合作”。

长期以来,在“单一”的课程体系和陈旧的教学方式下,有的学校只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经验的价值,依靠的是个体的才智,缺少同事之间的合作。众所周知,学校教研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是听课、评课,二是教研活动。而在评课中其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再具体点也就是授课教师讲得是否顺畅、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等。在教研活动中,你谈你的语文,我谈我的数学,井水不犯河水,理由是“我对你们学科(语文、数学、常识等)是‘外行’”。即使学科之间有交叉的内容也不请教、更不交流。有时出现冲突和矛盾也不过问,于时“事不头已,高高挂起”。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发展,自扫家门雪,认为知识是自己的,经验是私有的,以至于好的教学信息不能交流,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传授,教育教学就各自为营了。这些问题已与新课改格格不入了,为此,我们要抛弃它们,倡导团队合作。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中心的。那么如何在校本教研下实现团队合作呢首先是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中,大家不仅能交流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还能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教师互相受益,从而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最大化地展示教师的个人功力。

其次是开展公开课(骨干教师)、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教师)评选活动。因为每一种类型课的开设,一般都经过说课、评课、议课、修改教案、上课等若干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位老师的思维都能和同仁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感受融洽的氛围,享受合作的愉悦和成就感。

第三是鼓励教经常性开展组内外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培训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互助学习,相互切磋,不同学的教师也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是继续做好“传、帮、带”工作,这样既可节省校方的培训经费,又能使同事之间团结互助、通力合作,而达到整体合作,并且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

第五是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相互之间分工合理,齐头并进,改变过去教师在业务和研究上各自为营和孤立无助的状态。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强的教师团结在一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