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11米什么水平_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前言      我国女子铅球项目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我国田径运动在国际大赛中夺牌争金的优势项目,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1988―1996年,我国的女子铅球项目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奥运会上共取得2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并且多人次进入世界大赛的前8名及年度世界前10名,逐渐形成了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在国际田坛中的优势地位。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李梅素、黄志红等一些老运动员的退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文章针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现状,试从理论上进行相关的对策研究.
  
  二、分析与讨论
  
  (一)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②: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女子铅球的水平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前列,且1990―1992年度黄志红、隋新梅和李梅素等优秀运动员的涌现,使我国女子铅球达到鼎盛时期,占据世界个人最好成绩的榜首,几乎代表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当时在亚洲没有对手,我国有三四名运动员排在当年世界最好成绩的前10名。而在90年代末至今,尤其是2001-2005年这几年,我国女子铅球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增大。
  我国女子铅球鼎盛时期几年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21.21m,而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近5年的平均成绩为已下降到18.83m。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表明,新、老运动员存在着明显差距,进人世界前八名已经很不容易,甚至投出19米以上的次数也寥寥无几。2004年雅典奥运会,除李梅菊投出了18.37m外,另两名选手张小鱼和李凤峰都没有进入决赛。从而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存在明显滑坡趋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我国女子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特征
  1.滑步阶段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左腿着地之后,必须进行瞬间制动,这是铅球运动员左脚的支撑反作用力向左腿过渡的最佳时机,是提高投掷效果的基础;铅球运动员左腿的充分快速蹬伸,能使运动员腿部所有肌群全部参与用力,对挖掘运动员腿部肌肉潜能起着良好的作用。
  2.过渡阶段
  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重心速度的回升;铅球运动速度曲线走向和铅球与身体重心运动速度两条曲线重合点出现的早晚有关,铅球速度变化则受身体重心运动速度的影响。
  3.最后用力阶段
  李梅素、张榴红、李梅菊这些老运动员的技术相对稳定,而年轻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相对差一些,这与比赛经验有关。出手速度的技术完成上,我国运动员是比较完善的。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问题,我们认为运动员在比赛时在最佳出手角度和较快初速度二者不可同时兼得的情况下,适当减小出手角度以换取较快的初速度是明智的。理论上的最佳出手角度在实践应用中有其局限性,不能套用,应因人而异,让各个运动员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身体机能的角度。
  (三)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见解
  1.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内外合一、身心合一,追求德与力的统一。在体育文化的目的上,则注重于内在人格的塑造。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还为了“寿”和“道”。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心为本”的体育。因此,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大众体育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土壤。对我国来说,人口众多是一个体育人才资源库,大有潜力可挖。但在人们的思想中,竞技体育就是损害运动员个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影响他们的再就业和融入社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全面教育,以待将来考个名牌大学。正如奥运冠军刘翔,在他12岁那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重大选择,上海市田径队跨栏教练方水泉、跳高教练顾宝刚为了将刘翔收入普陀区少体校接受系统训练,亲自到刘翔家和家长商量,一直从下午持续到了深夜。经过轮番劝说,其家长才终于决定将儿子送到少年体校接受专业训练。为此,应当从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入手,特别要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挖掘体育人力资源潜力,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培养更多的奥运冠军做准备。
  2.重视科学训练
  早期的基础训练(12―13岁),应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此基础上抓住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敏感素质,优先发展灵敏、柔韧和速度练习,给予相应的专门训练,把少年儿童先天具有的自然、放松、轻快的特点表现出来,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速度练习。如各种变化的接力跑、追逐跑、快速起跑等,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在发展力量素质练习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避免大负荷,大密度的力量练习,应以各种跳跃练习,如多级跳、台阶跳、单足跳等,来代替大的负荷力量练习,用各种形式的推抛实心球等来代替机械的仰卧起坐练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关节韧带伸展的幅度大。因此,这个时期抓住时机进行柔韧,协调性训练会取得最理想的效果。铅球技术比较复杂,对柔韧性、协调性的要求较高,所以要早抓。铅球需要的柔韧主要是肩、臂、腰、髋、腿等部位。可以采用压肩、压腿、踢腿、劈腿、腰部绕环等练习增强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肩部柔韧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对掌握铅球技术中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尤为重要。这个时期是少年女子对各种高难度动作都能掌握的阶段,也是学习铅球的最佳时期。
  3.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理顺政府和各级体育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快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探讨国家队的组建方式、训练方式、以及教练的选拔方式,改变过去“国字号”队由财政供养,长期“圈养”的培养方式,打破国家队教练的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我国田径运动竞赛制度对不同层次的训练对象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接近的,在实践中有些基层单位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奖牌、竞赛名次,这些与参赛单位或教练员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使人们更加追求优胜和名次,这就造成各层次之间衔接不连贯,出现输送上去的人才潜力不大,难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4.加强教练员素质培养
  在铅球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决定铅球运动的走向。加强教练员素质,培养我国未来铅球运动教练员。首先应该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对教练员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国家体育总局要加强对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沟通和宏观管理。其次要注重对教练员的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同时,田径管理中心应积极采取“内联外引,重点培养”等措施,给铅球教练员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或聘请国外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专家来承担培训讲学的任务,使这支教练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在质量上适应我国铅球项目实现奥运战略的需要。
  5.注重科研训练一体化
  竞技体育要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田径项目中,大部分训练仍以经验训练为主。不少教练学历偏低,自身科技含量少,训练中科技含量不高。一些教练不重视知识的更新,把90年代前曾出现过的成绩,还要当成现代训练的资本,训练方法固定不变。不少教练信药物,不信科研,科研人员搞测试,认为会干扰自己的正常训练。这些均是阻碍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的顽疾。也有研究表明,我国铅球运动研究多数内容集中在运动训练主题下,而基础人体科学的研究较少,也不利于我国女子运动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建立科研训练的一体化体系势在必行。第一,提高各项目主管部门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工作,完善科学训练结合的管理机制。其二,引导、推动部分科技力量(人员、设备等)和部分科技工作(选材、机能评定等)从科研单位向训练单位的分流转移。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机构并入训练单位,成为运动队和训练基地的科研、测试中心。第三,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训练基地(训练中心)的科技投入,逐步配备专职科技人员和设备,坚持和完善攻关服务课题组、签定合作协议等形式的下队服务,并通过改革拨款渠道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纳入技术市场的轨道。第四,加强基础人体科学的研究,使竞技体育更加科学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近十年来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成绩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回升程度不明显。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要从优化体育教育环境入手,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挖掘体育人力资源潜力,加强女子铅球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理顺政府和各级体育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快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更新;加强教练员素质培养,重视科研能力,强调科学训练。
  (二)建议
  1.以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为核心
  投掷原理指出,决定投掷远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当今田径运动正朝着加快动作速度的趋势发展,速度是各项运动的核心。器械出手速度越快,投掷的成绩就越好。
  2.注重动作简单、实效,充分发挥技术的综合效益
  当前,推铅球技术正在从强调某一个动作参数的最好向追求最好的最后效果的方向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动作技术参数的单一提高,就一定能带来推铅球成绩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训练实践的深入,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推铅球是属于一项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运动项目。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揭示了推铅球技术的动作结构。这一切都使推铅球技术向着简单、实效,充分发挥技术综合效益的方向发展。
  3.不断探索符合运动员个人特点的技术风格
  每个运动员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人特点,这些个人特点需要建立在符合技术原理规范模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素、黄志红、隋新梅之所以能达到世界水平,原因就是她们及教练员对铅球项目有了科学的认识,确立了全方位的训练思想,形成了适合每个人特点的技术风格。
  4.重视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
  滑步是为了获得最后用力前铅球运动的速度,要使这个速度对铅球出手后的飞行起更大作用,就必须使之和最后用力时铅球的加速叠加,而叠加的效果取决于滑步以后用力的衔接。在衔接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强调超越器械动作,要在必要程度的超越器械的动作下使过渡阶段身体―― 铅球速度得以保持,甚至增加。
  
  参考文献:
  [1]刘洪波. 1999―2004年我国女子田径发展趋势的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06(3).
  [2]金庆凯,赵胜国.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的现状及对策[J]. 皖西学院学报.2006(2).
  [3]李玉健,焦建军.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 浙江体育科学.2006(2).
  [4]阮刚,覃强,韦金亮. 1994―2004年国内外铅球运动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05(5).
  [5]白光斌.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7).
  [6]焦建军. 对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7]李建英,王晓刚.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6).
  [8]郑贺. 推铅球技术发展趋势[J]. 体育科研.2002(1).
  [9]马永丰. 中国女子铅球状况及展望[J]. 田径.2002(1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