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观点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为东部的发达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但是却产生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近来出现的“两龄女童独守奶奶尸体”、“湘西留守女童带弟弟上学”等事件,不难看出留守群体所处的困境。

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同时致使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受着晚年的孤寂,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亟待社会的关注。

勤劳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稍歇下脚的时候,孩子们却又远走他乡,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念。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种种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断绝了家庭亲情的滋养,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他们的心理与性格更容易发生扭曲。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三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但现实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四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导致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农民工家庭问题、学校教育与管理问题、农村社区问题、政府政策问题。

留守群体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种种困境。对留守群体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为此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措施,给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当务之急。

综合各地区及地方的实情,主要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要把处理好留守儿童、老人问题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老人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各镇或村委会要尽快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老人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
组织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老人家庭,及时了解情况;
以村委会为单位,每季度或半年为留守儿童组织一次联谊或联欢活动,让他们在欢乐中感受关爱;
组织留守老人接受“育儿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老人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后代。二是各中小学要将“留守儿童”“梳理”出来,分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要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三是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每月向班主任了解一次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

三、社会各界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比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老人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家庭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老人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其著作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说“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这一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政府与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能否有一个稳定大后方,也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有一个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