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      民族主义的定义在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关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恩格斯说:“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民族是在人类结束蛮荒状态后出现的,它与文明社会的组织结构联系在一起。民族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民族指的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民族的发展,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就使原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和纽带的氏族解体,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民族和国家。现代民族则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组成的共同体形式。封建割据的消灭,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现代民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民族发展到现代,尹保云曾认为:“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一个既成的历史事实,至少目前的世界政治地图是由它画的,而国际社会又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每个国家的民族主义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它是变动着的世界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它,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的未来趋势。”民族成了一个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的群体,一个国家即是一个大的民族。有的人把民族主义理解为一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就会有多少个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是两个概念,这是极端错误的。一个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就会有多少个民族主义的观点其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民族分裂主义,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持有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导致民族分裂。我们通常讲的民族主义指的是利益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而对于美国来说是整个美利坚民族的民族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族主义就是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民族主义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将关心、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激情与理性。民族主义强调加强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此抗衡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利益。只有在维护自己本民族利益和自由的前提下主张尊重和爱护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和自由。
  二十一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着意维持和加强在全世界的霸权,自然会发生种种冲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综合国力的高速增长,从不同的方向激发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体现表达了一种焦虑,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在易变的“转型”期,这种焦虑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主张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是政治民族的统一体,不是地域的血缘的民族。民族主义思潮认为,国家只有稳定了,才能一致对外,而只有一致对外了,才能缓解国内的矛盾,外部环境好了,国内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二、民族主义的表现与特征
  
  民族主义的特征与表现在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我国的民族特色是“大杂居、小聚居”,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神话的、宗教的、语言的、文学艺术的、政治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经济的联系都有了深厚的情感认同。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民族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本能反应,是任何东西所无法改变的。近代中国从十九世纪40年代以来就一直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随之有一批民族先觉者提出了鲜明的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口号,尤其是五四期间,这种民族认同感就表现得更加强烈。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的首要的、主要的和重要的内容也是民族主义,其主要理念是推翻满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光复中华民族,解除中华民族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独立富强的中国,实施民族平等的政策。正是由于人们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各大争权夺势的军阀才可能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以推翻“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的根本解困方案,才得以动员全国人民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国亡国政策,使得中华民族才得以最终保全,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国在当今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的潮流之下,民族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表现,中国的民族主义经历了一个从80年代初的崇美心态到现代反美心态的巨大转变。例如1996年至1999年,有几次令人瞩目的青年民族主义热潮:申奥行动、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抗洪救灾、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及“王伟”事件等,其声势浩大,令人激动。青年自身也在呐喊与奋争中,经受着民族主义传统的洗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事实证明,1998年的特大洪水没有冲散中国民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却给吃肯德鸡、喝可口可乐、受西方文化影响长大的一代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抵御外来侵略,才能真正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思潮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民族主义思潮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对祖国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
  第二、对祖国的山河、人民、历史和文化,对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
  第三、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其他国家的入侵,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民族主义有不同的政治内容。剥削阶级的民族主义以维护本阶级的私利为目的,因而是动摇的和不彻底的,而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继承了历史上民族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使人民从国内外剥削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成为民族的主人,才能实现民族真正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当代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是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拥护祖国统一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具有国际性的,无产阶级要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把民族主义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三、引导民族主义的未来正确发展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建立开放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高校理论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不仅要使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更要使他们明确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在个人社会化的同时,正确引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大学生捍卫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贡献一切的决心。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必然会使人们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性。
  (三)防止和杜绝民族分裂主义。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即中华民族主义。要对国民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正确引导国民的民族主义理念,使人们知道民族主义是指整个中华民族,而非单个的汉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采取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我们针对各个民族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和发展,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互助合作。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制定了民族平等的政策,而且写入了宪法,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并且对少数民族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反对“一族一国,民族自决”的思想,更应该反对民族独立,搞国家分裂的行为,坚决以马克思主义引导民族主义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福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朱伦.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7(3).
  [3]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国家.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郝时远.20世纪民族问题的消长及其对新世纪的影响[J].世界民族.2000(1).
  [5]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小东.走在中国主流思想界的前面――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J].中国与世界观察.2005(1).
  [7] 王凯文.当代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浅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 (2).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