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成果展示培训心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记得读过这样一首诗:“这是一棵树啊,春天时发芽开花,夏天里枝繁叶茂,秋天里果子飘香,冬天里抗争寒冷。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但问成长,莫问歇息。”我想,这就是有着漫漫生涯的教育之树吧。从选择将自己这粒种子播撒在教育这片沃土之上,或许就意味着选择了这一漫漫生涯伫立于讲坛,不断地向下扎根,不停地向上生长。

对于从教仅有两年的我而言,或许自己还只是一粒刚被薄土掩埋的新鲜的种子,我还不懂得如何去汲取教育沃土里的甘露,更不懂得如何让自己不停地向上生长,我甚至对自己所处的这片沃土都感觉到陌生,更甚者,我不知道自己是“知者”还是“不知者”……

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曾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也就是从“精准诊断,突破学科难点——齐力研磨,提高教师素质——精雕细琢出成果,精彩纷呈乐展示”这一系列的国培项目中我开始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

聆听微故事,感知大道理

“我是家里的老二,又是一个女孩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这是一个特殊的身份……”杜巧丽老师满含深情的讲述,真挚感人的故事让人泪目,“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或许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概括;
“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内心的紧张此刻还记忆犹新……”徐延老师“上班伊始”状态的实录记载了一个初上讲台的为人师者的好奇、紧张与焦虑;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我们无数次的打磨以及各方的努力……”刘江云老师的《昆虫记诞生记》向我们展示了一堂乐学高效课堂的形成过程……不论是个人梦想初定的坚持,还是教育成长中的迷茫,亦或是师生间的交往技巧,更甚是教育成功的诀窍。这一个个微故事都告诉我:选择,对许多人,可能意味着两难,但对于有教育梦想的我们来说,不仅简单平常,还有着幸福的期待。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次成长,一次需要经历时间的成长,虽青春渐逝,但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微案例,汲取妙方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请相信绝对有两节相似的课程,寻找教学中某一环节的相似性,这便是微案例研究的意义。不论是黄春立老师从6节课中提炼出的关于课程资源选择的论断,还是胡艳老师基于《从<渔家傲>的教学谈背景的衔接》的讲述,亦或是邹晓敏老师所谈到的“要给孩子质疑的空间”,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堂课当然不可是同一个模具的设计,但必然有一些环节可以用于多堂课程,我们可以尽可能去寻找那两片最为相似的树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给我这样常常疲于备课的老师指明了方向,“教必有法”,从同一类课型中归纳出实用的方法,或许更有益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反思微课例,努力提技能

“生本竞学,以追得生成,层出真知灼见;
师道解惑,惟问而探脉,一道润物无声。”一节丰盈的语文课必定是动态鲜活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依托追问精彩生成的。刘丹娜老师用故事导入激趣,以“水到渠成”的追问使得本应枯燥的文言词汇“之”的讲解生动而有趣;
李菲老师更用有趣的举例使人顿悟如何做到先声夺人,以点亮作文的开头。如果说微案例是要找两片相似的叶子,那微课例则是旨在寻找那片最完美的叶子。要相信,最好的课堂设计可以更好地唤醒每个孩子内心学习的巨人。

复习备考会,明确指方向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迷茫:站在初三复习的大舞台上,看着一本本试卷、一叠叠复习资料,我就如同是偌大城市的一封信件,我被盖满了各种各样的邮戳,却始终找不到投寄的地方……我们都明白中考就是千万万人同挤独木舟,但我们又常常迷失在无边的复习的海中……茫茫而找不到方向……不只是备考的学生,作为从未经历着初三教学的我而言,也着实有此般的困惑。

明确考什么,知道训练什么,复习要求是什么……黎胜才老师与刘艳老师的复习备考交流给了我们最实用的经验分享;
汤显翠老师的专题讲座给了我们最好的理论知识指引;
龙坝李妍老师的一堂妙趣横生的成语复习课给了我们最明确的示范;
而明安菊老师关于中考的“变”与“不变”的解说更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每个人终会成长,每个人终要成长。作为一名八年级的语文老师,我该时刻关注中考动向,要以最长远的目光面对中考,面对学生,面对教育

黄安立老师说:“如果说教育是一艘船,那么,课堂改革就是扬起的风帆,‘送教下乡’就是鼓起帆的风。”国培之旅无疑是一场最美妙的修行,而我——恰逢此次修行的年轻教师,无疑更是幸运的。此次活动所赋予我的,是一次在迷茫中摸索,在诊断中感悟,在研磨中提升,在展示中成长的机会。国培——因为有你,我们走得更快,更稳。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