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地区劳务市场状态及发展规划(定稿)

地区劳务(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及发展规划 劳务(人力资源)市场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做好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一、劳务(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全地区辖库车、新和、沙雅、拜城、温宿、阿瓦提、乌什、柯坪8个县和阿克苏市。截止2009年底,全地区及八县一市均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93个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04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基本建成覆盖全地区城乡的“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存在问题 1、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投入不足,不能真正形成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模式;

2、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采集的范围不广,信息分类整理不科学,供求信息之间对接不好,还不能完全满足供求双方的需要。

3、 人力资源机构服务功能不完善,人力资源的测评机制不健全,市场化配置的效率不高,尤其是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石化等高技能人才的服务还不够理想。

就业状况 市场抽查,从就业质量来看,整体质量不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多,相当一部分收入水平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稳定性差,大中专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难仍然突出;
从企业来看,不少企业用工环境差,工资低,职工流动率高,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从就业服务工作来看,各地进展还不平衡,有的至今没有解决人员、经费问题,工作条件差;
有的干部队伍素质水平不高,能干事、会干事的少;
有的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够,遇到难题等待观望,工作被动,难以适应高层市场就业新形势的要求;
劳务派遣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数量和配套政策与领导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相差甚远;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的动作机制尚未形成;
就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坚持把失业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两后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地区就业工作的重点,夯实市场“新三化”建设,以公共职业介绍窗口为平台促进和调节社会劳动力资源。

三、奋斗目标 市场服务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推动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具体目标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为目标,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保持全地区就业局势的稳定。

四、业务范围 以职业介绍窗口为依托,强化窗口服务功能,开展多项服务一、总服务台服务1.政策咨询2.业务咨询3.引导服务4.举报投诉接待;
二、信息发布1.电子屏发布2.触摸屏发布3.信息栏发布;
三、职业介绍1.招聘登记2.求职登记3.推荐岗位4.现场招聘服务5.专场招聘6.委托招聘7.用工调查8.用人推荐9.跟踪服务;
四、职业指导就业困难群体指导;
五、培训与创业服务1.订单培训服务2.在岗培训服务3.职业技能培训;
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代理2.代办退休3.劳动能力鉴定申报4.职称评定申报5.代理人员档案管理6.党团组织关系接转7.政审代理8.代办调动手续9.代办社会保险。七、失业管理失业登记。为劳动者就业提供优质免费服务。以职业培训为基础,以劳务派遣为先导,按统一名称、统一模式、统一运作机制,“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为一体的要求,劳务派遣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定培训,以培训成果支持派遣,再以派遣促进就业,实现了需求→培训→派遣→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展劳务派遣,努力提高劳务派遣工作质量 大力发展和完善劳务派遣组织,把劳务派遣机构建设成为真正具有公益性质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社会中介,成为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台,成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桥梁,成为劳动力市场规范有序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继续大力发展和完善劳务派遣组织,一是要做大劳务派遣。要努力拓展劳务派遣业务范围,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派遣成果。二是要做强劳务派遣。要加强管理,化解风险,提高效益,要防止市场垄断和恶意竞争,形成合力,打造品牌,规范运作,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对劳务派遣的指导服务。要指导完善派遣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和服务标准,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争取财政、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劳务派遣服务方式的就业、培训、维权和保障的规范要求落到实处。

六、要以改善用工环境、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为切入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进一步贯彻落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研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制度,以强化转移培训和劳务派遣服务为主要抓手,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有序化和提高就业质量转变;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服务站(所)的队伍建设。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底数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特别是农村贫困户转移就业人员情况要明,底子要清,做到有计划有措施。

加大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和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作用,为输入、输出两地构筑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社会服务平台。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输入输出两地各自优势,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组织转移培训作为协作的重要内容,与培训部门有机配合,积极探索具有长远生命力的、有活力有实效的重在技能培训的新机制,把协作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增量,并实现就业、保障、维权有效服务列为劳务协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指导各类职介机构、就业服务机构牢固树立“企业用工我帮忙”、“农民务工我服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的观念。

七、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多渠道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认真开展历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摸底调查工作。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求职意愿、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各用人单位了解和登记就业岗位,推荐大中专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三高”农业生产。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发展特色林果业,创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园,探索一条通过土地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路子;
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人口计生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创业,乡(镇)建立创业帮扶示范点,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及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积极申报机关、事业单位空岗,通过招录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应试能力培训,提高录用率。同时,通过“三支一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为乡镇(场)招录大中专毕业生“村官”,按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生活补贴;
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复合技能培训,对城乡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着力解决“两后生”问题,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两后生”自身素质、培训愿望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就业率。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采取多元化办学、多层次招生、多实用培训,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培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办证率,实现培训、就业有效链接。

八、完善功能,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作用。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疆联网、数据共享”的目标,在全地区就业服务机构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到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和评估制度,基本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各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网站作用,充分利用网站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介绍当地用工环境、发布企业缺工信息,劳动力市场网站安排专人负责录入,及时向社会发布,完善管理服务制度。

以人为本,开展就业服务。制定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计划、统一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统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统一确定与服务绩效挂钩的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统一评估服务项目实施办法。

进一步加强市场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编制、统一经费预算、统一人事管理的原则,对乡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进行充实和完善,构建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搭建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建成县、乡、村(社区)纵向的劳动力输出网络与县市内外劳务市场横向的劳动力需求网络,实现用工信息、求职登记等资源共享。培植劳务输出体系。完善以“劳为(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培训机构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为依托、劳务输出基地为补充”的劳务输出体系,县(市)劳务(人力资源)市场要向劳力资源丰富的乡镇延伸。紧紧抓住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有利契机,申报劳动保障项目,提升劳动保障工作水平。

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2011年8月2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