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美术风格变化原因浅析】 中国美术风格是什么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研究美术现象必须不能脱离当时时空的范畴,否则理论便是空中楼阁。民国初年的西化现象既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同时它又使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观念因渗透到日常生活而深入人心。在西化过程中,许多愚昧落后的恶风陋习因受到现代文明风尚的冲击而渐渐衰息,封建社会的道德理论观念也发生动摇。民国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上都進一步近代化。时空观念的变化使得一些人得到的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的情感体会,这种感受贯穿在美术创作中并影响观众对绘画的另一种解读。
  美术风格的变化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要的标志便是素描在中国绘画中的广泛应用。
  近来美术理论界对时代性的一种定义趋向认为是一种在跨地域的时间范畴内所讨论的产物。主要是指同时代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地域性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空间范畴,主要是指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兼容时代性和地域性,是通过继承与革新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其间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传统文化上。中国民国时期美术特征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吸收融合,具体体现在岭南画派对光影色彩的吸收,人物画创作大量引入素描因素加以造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国认同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为前提的语境,儒、道是典型的本土哲学,释是外来的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几经发展演变,它已经融入了我国本土性文化。其所具有的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家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佛家对美学强调“心识”,其原因是“美为心造,心融万有”。因此而产生了“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意境。儒家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这对画家的艺术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道家学说提出了一阴一阳关系,体现的是对立与统一之美,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这种和谐与平衡之美构成了中国平衡与不平衡的美学理论。历代中国画家正是运用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得以产生了中国画独到的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水墨绘画。才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不败之地。水墨画在民国初年大量采用西方的造型特点,试图以改变传统造型语言来归纳总结画面以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这种改变多数是斩钉截铁般与旧形式的决裂。温和的改良派尚未主导画坛。
  一、近代美术风格演变的社会原因
  民国初年西化现象的出现,是晚清同治、光绪之交已开始生活习惯西化趋势的继续。辛亥革命以西方共和政体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为这种势力的强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传统观念被打破,为西方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民初出现实业热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上对外進一步的开放,洋货大量進口为生活方式的西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广泛派遣学生到国外,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体验。
  严昌洪先生曾在《西俗东渐记》一文中提到了笔者更倾向的一个观点是“美术风格、社会风格”。传承是在变异中实现的理由是:传承性固然是美术风格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传承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这是因为人们对美术风格的继承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如20世纪马蒂斯被译为马踢死等。往往是根据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好恶取舍来加以变通。可以说,没有变异,美术风格就传承不下去。
  第一、传承变异的审美形态。从传承和变异的这种关系来看,“美术风格史”就是社会历史演变史,一部美术风格史著作,其重点不在于介绍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美术风格,而应着重说明风格如何变化。笔者正是本着这种理解,写下本文。从明清之际的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时尚的动摇,到晚清同光时期向西方新事物学习的风气初开,再到清末的悄然突变,最后到民国的旧貌换新颜。这就是近代美术风格总体演变的轨迹。二者激烈争斗的结果,是摹古意与写生观的并存与杂糅,中国美术的特点在于重想象轻摹写,注重传神达意,这种写意观是清末民初中国绘画受到冲击和诟病的重要原因。中国美术的标准和尺度从古至今追求浪漫精神,追求表现对象的“神似”。这种超越被表现物象的再现,强调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为西方严谨的造型,精确地解剖,光影的重现所冲击。加上社会环境的变革,使得中国美术风格在此时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即没有将西方绘画特征照搬到画面中来。但又没有固守传统绘画中的三矾九染、勾皴点染等特点。出现了美术作品有西方美术的影子,有些作品呈现出“模拟”自然,对“形似”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就中国书画作品的风格来看,民国时期的个人作品更强调金石入画,将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线条融入中国画。书法追求雄强、霸悍、强化点线之间的构成感,使线条本身呈现美的感受。中国画進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于以徐悲鸿为呈现代表的一批画家把西画的写实技巧引入了中国并身体力行。这种写实技巧被中国近代画家所广泛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被短时间接受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旧的美术形势与新美术并存是相互排斥相互学习。这便是这一时期的美术风格特征。
  第二、中西合璧的兼容性。美术风格固然有民族性、地域性。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人的风俗习惯能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面貌,但它同时又具有渗透性和扩张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域和图腾崇拜的原因,美术风格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足为奇。中国人早就不断吸收异域风格来改造、丰富自身,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和明清时期,中国美术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中亚国家的影响,对其他民族艺术中所存在的叙事性和节奏韵律都進行了广泛的吸收和长期融合,并为我所用。我们所说的传统实则是已经过历史选择之后的中外融合。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和革命气候使得西方思潮和风俗大量涌入。中国人或多或少地要受工业化带来的感官和视觉等诸多方面的冲击,时空观念的错位,使中国美术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近代美术的风格特征演变与绘画工具的改革变化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据资料来看,随着工业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画家使用的笔墨纸砚出现了墨汁、颜料等工业化的替代品。虽没有被广泛使用,但仍旧是一种从材料上革新的标志,如曙红色,色相呈冷红色。清末时期从德国進口的是当时中国画家选用的西方化学颜料。一得阁墨汁、马利颜料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工具变革的标志。   第三,美术风格变革的不平衡性。如前所示,充分说明中国美术在近代确实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对近代美术风格的变化又不能作过高的估计。因为美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一直是王公贵族、士大夫等欣赏,在中国人群体结构上毕竟占少数。表现出美术风格的不平衡性。有些领域内,如革命者和新式人物。他们大多喜欢中西合璧类的作品。如交通便利的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地。得风气之先。这种美术风格的变化较大比较迅速,比较深刻。而在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变化微乎其微,近代文明之风难以吹到。人们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这种慢节奏中,所获得知识和信息多靠口传心授或书信。当然这些地区仍出现一些对改变旧的美术面貌、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人群,如新式知识分子、青少年等。但多数封建遗老、地主不愿接受这种新型美术面貌。
  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变迁和美术风格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革命者提出先進思想改造封建思想。但事实上改革并不彻底,我们不能看到有些大美术家对美术风格的改造贡献而忽略了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时代。不能因为这种美术风格的变化就断言社会环境已经适应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美术风格历史作用
  美术风格的演变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产物。同时这种演变又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产生强烈的反作用。中国近代美术风格的演变在促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打破了传统美术的重伦理、重君父的风景宣教意义。近代美术风格的变化,对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冲击,加之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宣传,无疑是给封建观念一记响亮的耳光,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美术作品此时呈现的对新生活、新社会的讴歌和宣传,使得一批又一批先進分子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或革命斗争,间接地推动了政治改革的发展。后来延安地区的新木刻活动更是在旧的形式上产生了新的花样。这样“笔墨当随时代”,“画为天下慰劳人”的创造观念不胜枚举。事实上,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画家在其作品、演说中率先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树立反叛传统、对中国画進行深刻的改造,从美术风格上开一代之先锋,注意作品的时代性和精神内涵,摒弃传统带有政治说教意味的象征手法,书写带有纯粹意味的花鸟人物,摒弃传统绘画对“程式”的苛刻而又生硬的要求,主张尊重自我感受,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有利反击。
  其次,美术风格的近代化,是随着政治改革、经济繁荣而产生的,一些封建思想的破除,新思想的宣传使得美术作品有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下,中国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受到一系列的冲击,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美术上更多的是美术风格的突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吸收外来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时空观念的扩展,和生活价值观等几个原因促成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信仰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这正是由于现代化進程的加快而引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官僚士大夫由于眼界的拓宽,在文学、艺术、生活细节等方面有了历史上最为彻底的变革。同时,广大群众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并反作用艺术。尤其对近代中国美术风格的改变和构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随着每一次制度和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变异和整饬是文艺发展的重要规律,前者是社会和外界为主要原因促成,后者是文艺自身与生俱来的特征,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作用。
  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如果仅仅割取一个部分而進行单独、孤立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无疑是“盲人摸象”。然而如果宏观地去把握时代脉搏来看这些艺术品如何具有时代性,又显得有“对号入座”的嫌疑。因此近代的美术作品只有放到错综复杂的艺术历史发展中去研究探讨,我们才会看到:清末明初的美术观象和美术团体的情况,在历史作用下,有继承,有发展,有革新,有创造,这些美术运动促成当时美术风格,这种风格和意义对当今美术创造仍存在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孟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