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玉米标准生产规程 玉米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了玉米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包括玉米大斑病、纹枯病、丝黑穗病、粘虫、玉米螟、地下害虫等,并总结了无公害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59-01
  通化县位于长白山西南麓,是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业区和特用玉米种植区。近年来,全县的玉米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显著效益。但是,在玉米生产的过程中经常受病虫危害。为此,笔者总结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减少玉米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危害。
  1 病虫害发生规律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待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为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 cm,宽1 cm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1.2 纹枯病
  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2年侵入玉米叶鞘,并向上扩发展。主要为害叶鞘,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逐渐扩展成不规则或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在高湿条件下,发病部位形成菌丝团和菌核。
  1.3 丝黑穗病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以土壤传播为主,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果穗,病果穗较短,基部粗,不吐花丝,整个果穗除苞叶外,变成一个黑粉苞,后期苞叶裂开,散出黑粉[1-3]。
  1.4 粘虫
  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有的年份局部可发生2代。每年5—6月粘虫从南方迁飞而来。幼虫白天躲在心叶、开裂叶鞘等部位栖息,夜晚大量暴食叶片,并群集向邻近作物田迁移为害。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1~2龄仅取食叶肉,3龄后沿叶缘取食叶片,咬成缺刻,5~6龄进入暴食期,大量取食叶片或吃光叶片。
  1.5 玉米螟
  玉米螟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穗轴内越冬,越冬幼虫6月中旬开始化蛹,6—7月为化蛹羽化为成虫,7—9月为害玉米心叶、雄穗、茎秆、雌穗等。4龄前的幼虫为害玉米心叶,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或将心叶蛀穿,被害心叶展开后可见幼虫为害形成的排孔[4-6]。当玉米雄穗打苞时,幼虫会集中在苞内为害,4龄后幼虫以钻蛀茎秆、果穗、穗柄为主,在茎秆上可见蛀孔。
  1.6 地下害虫
  玉米田常见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幼虫在根茎地表1~5 cm处潜伏,日落后开始出土活动,22:00—24:00进入危害高峰期,天亮后钻入被害植株附近地表,为典型的昼伏夜出性害虫。主要危害植株地下部分,咬食种子、幼芽、根和茎,造成种子不能发芽出苗、根系不能正常生长、活心叶畸形、幼苗枯死、缺苗断垄等严重危害。
  2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抗虫品种。二是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三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四是加强栽培管理,结合间苗及时除草,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减少田间菌源,注意排水排涝,改善小气候,提高植株抗逆性。五是实行秋翻,降低越冬虫源,减轻田间为害。
  3 药剂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的要求。
  3.1 化学除草
  一是播种后或出苗前除草。用二甲戊乐灵33%乳油2 250~3 000 mL/hm2,在播种后或出苗前5 d对水喷施在土壤表面或用40%乙阿合剂3 000~3 750 mL/hm2,在播种后或出苗前对水喷施在土壤表面。二是苗后除草。用50%都阿合剂2 250 mL/hm2,对水750 kg,在玉米四至六叶期喷施[1]。
  3.2 病虫害防治
  3.2.1 播种期防治。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采用种子包衣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1 800~3 600 g/hm2混沙或细土拌种防治地下害虫,或在出苗后用90%敌百虫晶体对水成1 500倍液淋于根部,或400倍液拌沙、细土撒施于根部,或用52.25%农地乐乳油1 000倍液进行全面喷雾[2]。也可用50%粉锈宁粉剂1 kg加水5 kg拌种60 kg,或用25%粉锈宁按0.3%~0.4%剂量拌种,防治丝黑穗病[3]。
  3.2.2 苗期防治。以防治玉米蚜、缺锌症为主。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用0.2%~0.3%硫酸锌溶液375~450 kg/hm2在玉米四至五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心叶期和穗期以防治玉米螟、粘虫、纹枯病、叶斑病为主,兼治玉米蚜。
  3.2.3 大喇叭口期防治。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设15个/hm2放蜂点,共放蜂2次或在抽雄抽丝期用5%锐劲特悬浮剂1 000倍液喷施或喷施Bt乳剂,喷施含100亿/g以上孢子
  的乳剂3 000 mL/hm2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于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开始,每天21:00至次日4:00开灯。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2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穗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7-10]。
  4 参考文献
  [1] 姚静琴.无公害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6-17.
  [2] 马志利,郭志元.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粮食作物,2010(4):127.
  [3] 闫虎林.玉米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12(2):25.
  [4] 郭凤银,朱忠选,刘先竹,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 (9):48-49.
  [5] 刘传兵,王黎明,杜世凯,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1-163.
  [6] 苗洪芹,陈巽祯.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J].植物保护,1997,23(6):17-18.
  [7] 孟庆平,刘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J].新农业,1998(5):12.
  [8] 孙永生.浅议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63.
  [9] 佟屏亚.中国近代玉米病虫害防治研究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2000, 21(3):242-250.
  [10] 郭艳英.夏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