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

血 液 透 析  肾脏解剖及生理知识回顾  血液透析原理  血液透析方法  高效血液透析  高通量血液透析 肾脏解剖位置 肾的位置 前面观 a横隔 h膀胱 b右肾动静脉 i食道 c腹横肌 j主动脉 d腰方肌 k腹膜 e腰大肌 l乙状结肠系膜 f右输尿管 m直肠 g右髂总动脉 皮质迷路,肾柱 髓放线、髓质 皮质迷路 髓放线、髓质 肾脏主要功能 EPO的产生部位 1,25二羟维生素D的产生及代谢 7-脱氢胆固醇 25羟维生素 D 25-羟化酶 1-α 羟化酶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液透析 定义 通过人工肾的生物物理机制来完成对血液中应清除的代谢废物、毒物、致病因子以及水、电解质的传递和清除,达到内环境的平衡。

血液透析  血液透析原理弥散 血液透析原理  弥散 1.定义溶质依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动的过称。

血液透析基本原理 -----影响弥散清除的因素 影响弥散清除的因素 1.溶质的浓度梯度 2.半透膜的面积 3.溶质的分子量 4.溶质的弥散阻力 5.其他 血液透析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方法 透析基本循环通路 血液透析适应症  终末期肾病  急性肾损伤  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非糖尿病肾 eGFR20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以上,并有低血压症状。

 紧急处理 采取头低位  停止超滤  扩容 血液透析并发症  分析原因 对因处理。

 容量相关性因素  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 心脏因素  其他 血液透析并发症 高血压  定义 如果收缩压超过 150mmHg,舒张压超过 90mmHg  透析中血压 MAP升高 10mmHg以上。

 临床特点 透析中出现  可伴有严重的头痛  对降压药反应差  透析后自行恢复   血液透析并发症 -高血压  血压升高机制  (一)血管活化物质的影响  RAS  交感神经兴奋过度  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过多  NO 、 ET 、 Ang-II 、  缓激肽、 PGI2、 腺苷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血液透析并发症 -高血压  (二)血流动力学异常 水钠潴留 ECV LV前负荷 血液透析并发症 -高血压  对症治疗 降压 血液透析并发症 -高血压  对因处理  透析液 Na浓度异常  硬水综合征  肾素依赖性高血压  容量依赖性高血压 血液透析并发症 低血压前兆 失衡综合征 热源反应 高血压 硬水综合征 胃肠道疾病或药物引起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 恶心、呕吐 处理措施 分析原因,对因处理 对症处理,止吐药 加强护理,避免误吸 血液透析并发症  头痛  原因 处理  透析失衡综合征 明确病因,对因处理  严重高血压 明确无脑血管意外,  脑血管意外 给予乙酰氨基酚  予以低钠透析 血液透析并发症  肌肉痉挛  诱因 治疗  低血压 快速输注生理盐水 100ml  低血容量 高渗葡萄糖溶液  超滤过快 甘露醇溶液  低钠透析 局部挤压按摩  电解质紊乱(低镁、低钙、低钾) 血液透析并发症  胸痛和背痛  原因 治疗  心绞痛(心肌缺血) 给予对症药物硝酸甘油  溶血 对因处理  低血压  空气栓塞  失衡综合征  心包炎、胸膜炎 血液透析并发症  失衡综合征  定义 透析中或透析早期,以脑电图异常及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组病症。

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及躁动  抽搐、意识障碍、昏迷。

血液透析并发症  干预  症状严重者中断治疗  出现抽搐后,留取血样后给高渗糖  持续抽搐者, 5-10mg安定缓慢 iv, 间隔 5min重复,总剂量 11.5,容量过多  1.2   目标 -------URR 70、 spKt/V 1.4 血液透析中的超滤方法  压力控制  透析器血液室的压力多维持在 50-100mmHg,由血流泵速决定。

 这种方法可以在透析膜的两侧产生大约 500mmHg的负压,超过可引起破裂。

 通常是在血液流出口和透析液流出口检测压力。

血液透析中的超滤方法  容量控制  更精确  定量分析 血液透析疗法的其它技术  一、序贯透析  定义  由弥散 透析 和 单纯超滤 两个程序组成,一般短时单纯超滤旨在除水,透析旨在清除溶质。两者的顺序和时间模式无固定模式,依据临床需要。

序贯透析  超滤  定义 指排除尿毒症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的治疗方式。

 形式 透析伴超滤(透析超滤)  透析与超滤分开进行( 单纯超滤 )  原理 对流  依靠渗透压和 净水压 完成除水。

序贯透析  超滤原理示意图 序贯透析  应用  对透析超滤不耐受者,即使未达到干体重也易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反应者。需对这类患者制定个性化序贯模式。

 注意 单超时间过长会减少溶质清除。

单纯超滤  评价  1.血流动力学稳定  2.溶质清除较少,血浆渗透压较稳定  3.副作用 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

血液滤过  定义  血液滤过( HF) 以对流方式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和尿毒素。

 治疗方式  前稀释置换法、后稀释置换法、混合置换法。

血液滤过  处方  血流量 250ml/min、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或滤器  1、前稀释法 优点 血流阻力小 滤过率稳定 残余血量少 缺点 清除率低 置换液量大 血液滤过  2、后稀释法 优点 置换液量较少 清除率较高 缺点 易滤器凝血 血液滤过  混合稀释法  特定  清除效率高  滤器不易堵塞  对血细胞比容较高者适用。

血液滤过  适应症  常规 HD易低血压  顽固性高血压  常规 HD不能控制的体液过多或心衰  严重继发甲旁亢  尿毒症神经病变  心血管功能不稳定、 MODS、病情危重 血液滤过 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  1.药物难以纠正的严重休克或低血压  2.严重心肌病变导致的心衰  3.严重心律失常  4.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者 血液滤过  并发症及处理  一、致热源反应和败血症  1、定期检查水源  2、定期更换内毒素过滤器  3、置换液配制过程严格无菌  4、用前检查置换液、滤器、管路的有效期  5、出现发热者,留血培养,对症及抗生素治疗 血液透析滤过  定义  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两种模式的结合,通过弥散和对流两种机制清除溶质 。

 治疗方式  前稀释、后稀释、混合稀释法 血液透析滤过  处方  血流速度 250ml/min;  透析液流速 500-800ml/min  高通量透析器或滤器  置换液补充量  前稀释 15-25L  后稀释 30-50L 血液透析滤过  并发症及处理  反超率当血液测压力 250ml/min) . 血液透析滤过  缺失综合征  治疗中会增加可溶性维生素、蛋白、微量元素等丢失。

 预防  及时补充营养。

血浆置换  定义  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分,去除致病血浆会选择性的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再将细胞成分、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

血浆置换  模式  单重血浆置换  双重血浆置换( DFPP) 血浆置换  处方  血浆置换频率 q1-2天;

5-7次为一个疗程  血浆置换量单次置换剂量以患者血浆容量的 1-1.5倍为宜。

 血浆容量 0.065*体重( kg) *( 1-HCT) 血浆置换  置换液的种类  人血白蛋白浓度 4-5;

 血浆制品新鲜血浆、新鲜冰冻血浆。

血浆置换  并发症及处理  1.过敏反应  临床表现皮疹、皮肤瘙痒、畏寒、高热、严重者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 处理 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

 减慢或停止血泵  静推钙剂  过敏性休克时按休克处理 血浆置换  低血压  置换液补充不足  血管活性药物清除  过敏反应  处理 可酌情给予白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