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如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是记叙文最为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其难点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先应了解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
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
第三,表现人物形象;
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
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时候议论用得好,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如一面,作者在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时候,有“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大段的议论,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突现了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的感染力。 1、如何在记叙之中穿插议论 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目的,大体上表现在上面的所说的六个方面。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 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 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 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 4.要着重在点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 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如一面,专门安排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尽情的议论, 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激情。又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用了结尾的一个段落进行议论,以抒发作者的感激、赞美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②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如挺进报的结尾是“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的组织”。又如狼的结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前者表现出一种评价和赞美,后者表现了一种嘲讽,显示了一种哲理。 ③呼应法 主要地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就使用了呼应法收束全文。文章的结尾写道“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洁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这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段议论与文题遥相呼应,既点了题,又表现出一种结构之美。 ④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例如以后我们将要学习到的白杨礼赞和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白杨树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地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便以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
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议论之笔,穿插一段文字;
结尾安排了大段的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避免滥发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不知道文中的议论,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之上有感而发,于是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大发议论而又空洞无物,那么这就是滥发议论。我们要避免滥发议论,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议论。 2、从教材中学习可供借鉴的内容 1体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要求 表达要求之一,是议论要适当。 如我的老师中,“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一句议论,既点示了事情的意义,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表示一个内容层次的结束,真可谓恰到好处。 表达要求之二,是议论要简洁。 如我的老师中穿插有这样一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其中的三个“多么”内含丰富,角度巧妙,寥寥几个字表达出厚实深刻的思想内容。 表达要求之三,是议论要精美。 如荔枝蜜中“我不禁一颤”这一段,语言精美,结构也精美,“对人无所求”与“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不是为自己”与“而是为人类”、“是渺小的”与“却又多么高尚”三处对比,层层深入,有情有理,对蜜蜂的奉献精神作了高度的赞美。 表达要求之四,是议论要动情。 如挖荠菜末段的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心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段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既是点示文章的主题,又抒发了一位妈妈对孩子们“珍爱生活”“懂得幸福”的期望。 2体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角度 记叙文中的议论,不是能够随意地、凭空地进行的,它必须切合全文的主题,服务于作者的表达意图,因而有不同的表达手法和不同的表达角度。下面我们列举“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一些例子,以说明这些基本的表达角度。我们可以由此举一反三,进行体味、借鉴、学习,使自己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表达角度。 角度之一,点示主旨。 如同志的信任的结尾是“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的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段话与文题相呼应,既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以充满感情的语言点明了全文的题旨。 角度之二,进行评价。 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议论收束全文“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啊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伟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对人物的思想境界进行评价、颂扬。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对事件的结果进行评议。如挺进报的结尾那样。 角度之三,突出意义。 如看戏的结尾是这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这段议论将全文的主题作了升华,从对艺术家的赞颂升华到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热爱艺术的赞颂,突现了事物的本质意义。 角度之四,抒发情感。如小橘灯中有这样精彩的抒情式的议论“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作者的激情不仅凝聚在对“小橘灯”的赞颂上,而且由对小姑娘的敬佩升华为对“小橘灯”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具有动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角度之五,渲染气氛。

如最后一课,作者写到“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时,有这样成段的议论“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这一段议论,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悲剧气氛,深情地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老师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心情的理解和同情,有力地强化了小说的感染力量。

角度之六,蕴含哲理。如枣核的结尾是“改了国籍,就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一个议论段,既点示了全文的主旨,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改了国籍,就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一句,闪现着理性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我们要善于联系,善于积累,在未来的学习中使我们对这方面的写作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