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分析与双师教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的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无疑是跨学科研究超越于传统分科研究以开创新领域的优势所在。在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繁荣的今天,英语教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不同以往。英语教材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因此,对英语教材跨学科性的分析也愈见增多。值得关注的是跨学科并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合作,而且,肤浅的、不融通的跨学科研究也有使专业学科失去特色的危险。因此,在跨学科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认真反思并总结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尤其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

本课题以此为背景,研究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以求在教学形式上进行突破。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于192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oodworth提出,指的是超出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oecd(经合)组织1972年也给出了跨学科的定义: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思想上的简单交流到较大领域内教育与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之为跨学科。跨学科又可称为“交叉学科”。1985年,首届交叉学科学术研讨会举办之前,interdisciplinary一直被译为“跨学科”,之后,interdisciplinary经常被译为“交叉学科”。

在中文文献中,学者们常将“interdisciplinarity”译为“跨学科性”,但有时也指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性”与“跨学科研究”在研究中存在混用的情况。李江博士在《“跨学科性”的概念框架与测度》一文中,明确提出,“interdisciplinarity”译为“跨学科性”更加合适,并重新将其下定义:跨学科研究中的跨学科特征,如各学科知识交叉的广度与强度、知识跨学科分布与扩散的特征。

本课题所研究的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将依据李江博士的定义,研究教材当中英语与其它学科知识交叉的广度与强度,知识跨学科分布与扩散的特征。

“双师教学”最早是指在职业技术教育当中,教师既需要展开理论知识的授课,也需要教授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技术学校经常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在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师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师教学的概念已比较模糊,它既可以指职业技术教育当中的校企合作,也可以指同一课堂两位老师的教学,也可以指优势的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学校。本课题所研究的“双师课堂”是基于跨学科的英语课堂上引入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外研究现状及价值:“跨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会议记录当中。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woodworth最早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并提出要促进多个学科进行研究。到50年代,“跨学科”一词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首届跨学科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召开,二十一个国家代表与专家们参加了会议,法国教育部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巴黎出版了对跨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跨学科——大学的教学与科研问题》。197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的《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对跨学科基本理论和跨学科教育问题做了较全面的论述。1990年,第一部跨学科学专著《跨学科学——历史、理论与实践》问世。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发表的《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报告》标志着跨学科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国内研究现状及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跨学科”的概念首次传入我国。1985年,刘仲林《跨学科学》一文较为系统的探讨和阐述了跨学科的的概念与基本问题。1990年由刘仲林主编的《跨学科学导论》一书论述了跨学科学的概念、历史沿革、结构分类、跨学科科研、跨学科认识论以及跨学科方法等。21世纪后,我国跨学科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王续琨主编的《交叉学科结构论》(2003)、武杰的《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2004)以及刘仲林创刊的《中国交叉学科》(2006)等的出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展现平台。

纵观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的现状,跨学科研究已经深入到众多领域,如地理、医学、教育、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在英语教育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仅输入“跨学科”“英语”两个关键词,中国知网出现了超过6万条关于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些前人的研究无疑给笔者的课题带来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主要观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材的编写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教材的编写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时代气息。除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外,英语学科的特征也预示了英语教材中跨学科性的存在。英语教学是利用英语语言本身来教授英语语言,其教学内容势必涉及到其他学科。经过课题小组成员的随机抽样,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语文、地理、体育与健康、历史、生物、医学等学科。教材的跨学科性不仅要求英语教师有跨学科教学的意识,课题小组也大胆的提出假设:英语课上有专业英语教师与所跨学科的教师共同任教,效果会如何?通过与传统英语教学形式对比,课题小组试图探讨“双师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可能的创新之处:现阶段英语语言中的跨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当中,如**的《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口译的认知与口译教材的编写——跨学科口译理论在《英语口译教程》编写中的应用》,**的《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等。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比较少见,仅有对人教版、外研社版的教材进行的跨学科性分析。本课题计划在分析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跨学科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探索教材的跨学科性同时能给教学者带来教学方式上创新的机会。

(四)理论依据

与新进化论的视角强调专化与概化的互补不同,人类学家的“日常生活”视角强调一种超越规范和制度的状态。在学界,从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的强调,到卢曼的“互动系统”(相对于有规则的组织系统);
从常人方法学对日常规则的关注和德国的“日常史”,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相对于有功能的行动系统),都对日常世界有一种偏爱,因为日常是一种去范式、去制度、去霸权的状态。哈贝马斯正是依据“生活世界”,提出了他的沟通理论以及“公共领域”的概念。跨学科是需要回到科学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到摆脱学科“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

在象征人类学中,相近的概念是“离反结构”和“共融”。特纳认为: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因为它是产生基本隐喻、概念原型、范式和模式的条件。基本隐喻与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相反,它是能动的平等交融,流动的过程;
不是毫无生气的强势比较和替代,不是模式的建立。这个状态,是一个孕育新秩序的融合状态,也是有利于新的突变的思想生成的状态。跨学科是相对于学科的去范式、去制度、去结构,从而进入一种自我反省的状态,去排除杂念地进行思想的反省、审视和创新。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学家所推崇的日常生活世界与共融,力求在经过跨学科的比较与分析之后,找出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网络时代的今天,单一学科的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授课方式需要改革。本课题旨在分析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了解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情况,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尝试性的探索“双师教学”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以期提高对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了解,为推动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跨学科定义及国内外英语跨学科研究现状;

2.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分析;

3.英语学科特性与教材的跨学科性;

4.“双师教学”可行性分析及课堂实录;

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及问卷调查法获得普通高中英语教师对跨学科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对教材的跨学科性分析探索“双师教学”模式的可能性,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期对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明确此次课题的研究内容,即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分析,通过文献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法掌握一手资料,并对“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进行试验,通过对比“一课一师”的课堂,探索英语课堂跨学科内容由双师教授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

文献调查法,通过各类期刊、杂志、专业书籍对国内外跨学科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跨学科性研究进行系统调研;

定性分析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若干单元,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将其定性是否涉及跨学科内容。

定量分析法,统计译林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至模块十一共计39个单元有明显学科导向的单元数量,涉及到的学科及所占比例。

问卷调查法:以苏州高新区高中英语教师为对象,发放跨学科研究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英语教师跨学科教学水平、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整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②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
③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可行性分析:

1.除主持人外,其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李翩翩、徐振超、张碧云、卢心怡。李翩翩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任教吴县中学语文组;
徐振超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发表《论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与知识分子形象及其蕴含的作家情感——以<一件小事>与<薄奠>为例》(科教文汇,2012,07),任教吴县中学语文组;
张碧云毕业于东南大学,为翻译硕士,任教吴县中学英语组。卢心怡为英语组的青年骨干教师,曾参与编辑《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英语系列丛书。课题组核心成员无论从学科背景还是实践经验来看,都能够充分保证此课题的顺利开展。

2.研究基础:跨学科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英语教育教学方面,跨学科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为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丰富的理论保障。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刘仲林的《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1993),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2003),樊华,《新课程外语教学中的亮点——跨学科教学》(2007),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2010),曹凤静,《英语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及前景展望》(2014),刘雨蓓《大学英语教师跨学科学术转型发展调查研究》(2014)等。在英语教育改革和双师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有: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2010),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2002),吕良环,《外语教学与课程论》(2003),季舒鸿,高查清,《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与建设要素》(2012),盛阳荣,《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思考》(2009)。fernandorodriguez-valls,

3.研究保障条件:利用互联网和中国知网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致谢江南大学张彩猛博士给予的技术支持。研究经费为自筹并得到学校的支持。由于高中课程紧张有序,有时间与条件与众位同事在备课课余时间讨论发言,保障课题科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