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昆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由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全面促进昆山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发扬“敢于负责、敢于争取、敢于突破”的精神,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文化昆山”,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二五”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主要成绩 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广大新闻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政治敏感性和工作责任心,充分发挥新闻栏目的经济宣传特点,突出昆山经济转型升级主题,助推昆山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电台电视台在中央级媒体发稿200篇以上,在省级媒体发稿1500篇以上。昆山电视台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新闻宣传繁荣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一五”期间,以市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骨干,以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共计完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积达36万平方米。市政府设立了“昆山市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昆山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引导资金”、“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三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131”工程继续贯彻实施,有效组织了文化“三下乡”和“欢乐文明百村行”等群众性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布局合理、发展均衡、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持续活跃。“十一五”期间,我市市级大型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活跃。昆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剧艺术节、昆山国际啤酒节、金秋经贸招商大型文艺晚会、“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日益形成品牌效应。形成“一镇一品”的区镇文化特色。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共计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8万多场。自主创作文艺作品3000多件,在苏州市级获奖345件、省级81件、国家级66件。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整理出版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昆山市资料汇编(三卷),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系列丛书(五卷十五册)。公布了三批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计25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130处,成功申报省级文保单位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公布第一批控保建筑23处,第四批市保单位23处。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绰墩遗址保护规划,修复文物28处,古镇保护得到加强。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论证通过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区镇发展文化产业机构网络,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制度和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连续两年举办昆山市文化产业推介专场活动,加大产业基地化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

广播电视网络事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电台改造顺利完成,电视台采编播技术装备得到改善,节目质量和创收能力有了新的提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线电视户户通和数字化整转,受到省广电局的通报表扬,完成双向网改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30万户,数字化转化率达98.7,宽带使用用户2万户。实现网络经营收入6.67亿元。

版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新闻出版事业持续繁荣,版权保护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版权保护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版权登记全额资助和企业正版化项目分类资助。我市版权保护在全国及全省范围内创造了十项“第一”,先后获得江苏省首批版权保护示范市,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依法行政示范点和江苏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优化文化市场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法制体系。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我市荣获江苏省“扫黄打非”先进模范市称号。

文化体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设立了“昆山市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昆山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资金”、“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出台了关于加快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加快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昆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等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文化人才,创新文化体制,建立和完善“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等六大工作机制,成立了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为“文化昆山”建设提供“智库”支撑,这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一个创举。

(二)“十一五”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回顾“十一五”,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实现了预期目标,对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主要有 1.市级大型功能型文化设施相对缺失,镇级综合型文化设施建设受到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建设进度缓慢,文化活动承载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不足。

2.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高层次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相对紧缺,人才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

3.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形态分散,产业层次集聚度较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及影响力较弱。

4.广播影视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节目摄录、制作、播出、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亟须提高。

5.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显现,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难度增大。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昆山”建设目标,以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根本目的,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昆山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昆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支持机制,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整合全市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建设成为面向世界、依托苏州、融入上海、对接台湾、连接长三角的现代化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定位和总要求,以“文化昆山”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全面提升昆山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在未来五年中,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要实现以下三大发展目标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提高广播电视技术装备水平、制作水平、节目传播保障水平,建设与“文化昆山”相适应、具有现代传媒体系特征的地方性主流媒体。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相配套,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相适应,文化集聚和文化辐射相统一,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均等普惠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规划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层次、市场规范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程 (一)广电宣传引领工程 1.提升广播电视宣传创新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高扬新闻宣传主旋律。深入研究受众需求,分析媒体发展趋势,以差异化和本土化策略求发展,找准宣传工作的着力点;
加强主题宣传策划和栏目策划工作,掀起阶段性宣传高潮,精办节目栏目,以品牌化战略求发展,形成宣传工作的新亮点;
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建立以收视(听)率和与经营创收相适应的节目考核体系,找准宣传管理的关键点;
积极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加强对上级台重点栏目的发稿力度,找准对外宣传的突破点,继续保持全省新闻宣传领先地位;
树立整合营销观念,探索频道、频率、报纸、网络横向一体化,广告经营纵向一体化新路,找准昆山广播电视发展的合力点。

2.形成科学合理的频道频率布局。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栏目差异化、目标受众最大化的要求,开拓潜在市场,努力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优势共享、效益显著的频道频率框架。树立“新闻立台”观念,强化新闻节目和新闻频道的龙头地位。加强对引进影视片的预期市场效果评估,力争将社会生活频道、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打造成收视强势频道。推行广播88.9频率和102.3频率的频率制片人制,围绕专业频率品牌化发展策略,强化频率特色,努力实现广播的二次创业

3.大力研发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强化频道频率与栏目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利用地域的贴近性,将自办节目作为核心竞争力,及时淘汰收视(听)率长期低迷的栏目,着力打造让本地受众深度互动、深度认可的品牌节目。重视研究栏目编排策略,实行竞争性编排和差异化编排,强化黄金时段节目的打造,产业集群效应。重视品牌栏目包装和推介,形成新的收视(听)亮点。到“十二五”末,打造出昆山广播电视10大品牌栏目。

4.努力提高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强技术和防范措施,确保安全播出管理居全省先进水平。配置新闻转播车和移动采编设备,建立数字广播电视平台。抓住“三网融合”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宽带业务、IP电视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和移动电视业务等在内的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以优质的服务拓展广电市场领域。到“十二五”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率达100,高清率达50以上;
数字电视实现城乡一体化,双向率达100,高清通达率达100;
高清节目不少于30套,数字电视用户突破40万,个人宽带用户突破8万。优化有线电视网络收入结构,增值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基本现代化广电站”达标率达100。经过五年努力,把昆山广播电视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与昆山在全国地位相适应的区域性现代化传媒集团。

(二)文化事业繁荣工程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和市图书馆分馆以及专业性小型博物馆的新建。积极筹建昆山文化博览园。继续做好区镇文化中心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聚集区布局衔接,做到每个区镇有一个综合型文化演艺中心,完善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每个村(社区)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文化中心(含公共电子阅览室),形成以市级功能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区镇文化设施为基地、村(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均衡布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昆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