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学反思

如何写教学反思
 

  教师的发展需要很多的举措,但是根据教师的发展背景与学校的实际成长规律,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应成为自身发展重要的因素,所以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他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其有更精辟的解释: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息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一个成熟的教师会经常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和不断地反思,以此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方式。因此教学反思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 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一个教师的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通常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往往望而却步。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 了解反思的内容

  作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一般认为,教学反思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 2.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4 教学

  设计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 学生的表现有哪些进步? 6. 教学过程是否如你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7.反思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 8. 思考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找到新的研究课题?

  (三)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完整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教学前反思。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在整个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实现预设的目标,如何组织材料和学生,哪些因素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等。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也包括预见到他们可能碰到的困难),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2.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因此不可预料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老师也通过即时的反思,得到三点收获:(1)教学相长,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2)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3)过程有时候比结论更重要。

  3.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指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教学行为以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教学后的反思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作出判断。这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后继的教学,并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精彩的片段赏析。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总之,教学反思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使教师从“教书匠”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有效形式。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新课程改革才有望顺利地开展,并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