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三伏天养生攻略

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三伏天养生攻略
 
篇一: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因此,错过三伏灸,意味着体内陈寒未去,又添暑邪。故而, 艾蓬轩提醒我们应借助三伏灸,祛寒邪除暑湿,一举两得。

  一、初伏驱寒——灸背补阳

  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邪,关键在于补阳气。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其中,时间长了,寒邪与湿邪相互勾结,再加上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相互混杂在一起,就会堵塞整个膀胱经,在后背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通路。所以,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初伏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建议艾灸以下主要穴位: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腰阳关穴、心俞穴、膏肓穴。

  二、中伏清养——心脾同补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始。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心脾同补。整个伏中灸有40天,在初伏的10天中,我们完成了补阳的任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清养——调养心脾。

  1养心

  “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尤其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过程,艾灸补益五脏,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

  养心重在疏通两条经络——心经和心包经,当然还要对症下药,比如,心神不宁就养心神、心阳不足就养心阳、心阴不足就养心阴、心血不足就养心血。一般建议取穴如下:养心神——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养心阳——至阳穴、极泉穴、神门穴;养心阴——大陵穴、太溪穴;养心血——天泉穴、劳宫穴。

  2养脾

  夏季,尤其是入伏后,脾胃功能下降,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容易引起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起上火,加上夏季出汗多,代谢快,进补的养分也多会浪费。因此,夏季请谨慎进补,建议清养。

  脾主运化,而湿邪最易损伤脾气。因此,长夏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类的食物。此外,冷饮、冰镇食物也最好不要吃,因为它们直接损伤脾阳。

  从艾灸角度来说,夏季养脾重在祛脾湿,一般建议艾灸以下穴位:脾俞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

  三、末伏化瘀——根治妇科

  末伏艾灸重在化瘀,这对女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女属阴,天生体寒,血遇寒则凝,逐渐成瘀;另一方面,女性夏季着装偏于暴露,加上爱吃生冷瓜果、冷饮等,血更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

  人体之所以有瘀,主要原因就是虚与寒,许多妇科疾病就是由于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痰湿瘀阻等因素,导致寒凝血瘀滞于子宫形成的。比如,痛经等经期问题、“产后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息肉等。

  体内有瘀,意味着经络堵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补都没用,补品只会积滞体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对于女人来说,化瘀是健康美丽的先决条件——“瘀在身上是病,瘀在脸上是斑”,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外治疗法里,最好的化瘀办法就是艾灸,它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在初伏和中伏,通过灸背补阳和心脾同补,人体的虚寒之证得到有力缓解,自然而然地,化瘀也就容易多了。对于女性而言,化瘀常用膈俞穴、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复溜穴等。在化瘀散结的同时,艾灸还能从源头化解容易导致妇科疾病的阴寒之气,从根改变女性常见的阳虚、血瘀体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各种妇科疾病。

 

篇二: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是用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看似很简单的三伏贴却有以下注意事项:

  1、反应强烈很正常。

  三伏贴每次敷贴的时间为两个小时。药物敷贴后2—4小时后有的人会有刺痒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大约有1%—5%左右的人可能会起疱。这些是由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因此皮肤起疱、反应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但为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挠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引流,外涂消毒液。

  2、要保持连续性。

  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的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治疗,使得疾病迁延难愈。所以一定要坚持治疗,最后一定会有好的疗效。

  3、抓住有利时机。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这个时间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可见“三伏贴敷”无疑是提高患者御病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4、遵守固定疗程。

  冬病夏治,三伏为一个疗程,今年闰二伏,因此有了“加强灸”。三伏贴一般需要连续贴3年,也就是3个疗程。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而且,还要治养结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习惯上有所克制,不要贪凉,应该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5、少吃冷饮。

  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向外发散时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6、远离空调。

  进入空调房后,皮肤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7、吃清淡饮食。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及辛燥食品,严禁喝酒。绿豆、莲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较适宜。

  8、保证睡眠充足。

  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此外,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顽疾的治疗和康复。夏季闷热,会使一部分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式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情绪。

  2017年三伏贴时间:

  2017初伏:2017年7月12日——7月21日

  2017中伏:2017年7月22日——7月31日

  2017 加强伏2017年8月1日------8月10日(可选贴)

  2017末伏:2017年8月11日——8月20日

  2017加强伏:2017年8月21日-----8月30日(可选贴)

  注:在贴三伏贴日期前后不超过三天都可以,尽量在初伏、中伏、末伏当天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