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 收获精彩

用心感悟 收获精彩
 
篇一: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学生开心地去感悟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

  一、在生活中感知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例:有一条很宽的河,如何在河的一边测出河的宽度?解题思路及方法: 如图所示:要测量这条河宽,

  即A、B间的距离可以在河宽度AB的垂线BF(即河岸)上取两点C、D,使CD=BC,

  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构成了△ABC和△EDC。

  ∵AB⊥BF DE⊥BF

  ∴∠ABC=∠EDC=90°(垂直定义)

  在△ABC和△EDC中

  BC=CD 【∵ ∠ABC=∠EDC ∠ACB=∠ECD(对顶角相等)】

  ∴△ABC≌△EDC(ASA)

  ∴ED=A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因此,这时只要在河岸(BF)边测得ED的长度就可得到河宽(AB)的距离了。

  以上情境中使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是一种估测,但用到的原理却是三角形全等。因此,我们要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它,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二、从阅读中意会

  语文要读,数学也要读。数学阅读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是一项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值得提倡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住“三读”让学生学会读。

  “三读”指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忙于思考和解答具体问题,先把各方面内容搞清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阅读。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阅读。

  “细读”,就是具体、细致地逐句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必须了解它们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达到真正的明白,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清楚各个问题的基础上,抓住精华读深,多读精华之处,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阅读时,要让学生不明确与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有了疑问,就会促进学生去探究钻研。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逐渐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第三对于“读”,要分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阅读概念要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教育学生在读数学概念时要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在字里行间里找学问。对关键字词要重点理解。如方程的根的概念中强调方程中只能有一个未知数的前提。平行线的概念中强调在同一平面内。阅读定理、公式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理解整个推理过程,掌握定理、公式在各方面的应用。阅读例题,先审清题意,然后自己可以尝试着去解决,若解决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优劣。若解决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解决。做到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要理清脉络,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对简单易懂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大胆放手。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阅读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可做适当解释、辅导,扫除“拦路虎”。高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易疏忽和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充分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三、在练习中体验

  体验活动,在文科教学如语文、英语课中已比较突出,“体验情感”、“语感体验”等,但在数学教学中很少引起师生足够重视.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同时,习题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尝试,调整解题思路,选择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载体,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例如,有这样一个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教学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苹果,n天吃几个苹果?(1×n)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方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86.5t a×2 =a2 1×n=1n v×t=vt b×c=bc

  86.5×t =86.5·t &nb

  sp; a×2 =a ·2 1×n=1·n v×t=v·t b×c=b·c

  a×2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本。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a×2 =a2,因为数和字母相乘,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1×n=1n,1与任何字母相乘,1省略不写。

  8、四人小组讨论简写的条件和规则。

  9、反馈

  简写的条件: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才可以简写。

  简写的规则:(1)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

  (2)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10、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你更喜欢用哪种简写方法为什么?

  生:我更喜欢省略不写,因为这种方法更简单,记做“·”会和小数点搞错。

  巧设的练习,让学生成了一种经历。在这有限的经历中,学生从中提炼出了经验。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呈现例题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在《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教学片段中,10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一种体验,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新旧经验不断地发生碰撞,在体验中找到简写的条件和规则。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来解题,能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促使学习经验的内化。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才能有成长的飞跃。”只有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