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使他们胸怀宽广、思路开阔、目光远大、奋发向上具有重大意义。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我们可以发现:在有些主题教育活动,很多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德育处布置的任务,就会用社会的整体性需求掩盖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接受成人认为最重要的观念,其结果是尽管会讲很多道理,但实际的行为却不能自觉跟进。

  有的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班级建设的重点定位于发展学生,但仅仅从表面现象而以一概而全,由于没有花功夫去了解学生现有的真实需要和发展水平,不能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需求,所定的目标往往过高或者过低,甚至“欲速则不达”。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每个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差异性,主题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成长需求,才能让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生命力。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关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成长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主题教育活动。

  一、收集信息 提炼合适的主题——把学生最近需求生成为发展需求

  (1)班主任要学会收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在信息中提炼学生关键的需求

  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前,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但对学生做研究的时候,不能简单地集中到单一纬度,而要对学生做综合的研究,可以从学生成长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能力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出学生的群体特征、存在的问题。

  我每学期开学必对班级学生做一次调查研究,有的是问卷、有的是主题班会、有的是座谈会、有时是通过家访等。同时,我还让课任老师也主动参与到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研中,使得我对学生各个年段存在的问题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了解。如:三年级英语老师在调查中发现“喜欢英语的学生”只占36%,经过分析后发现原来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英语单词量的增多,学生日渐学习英语的辛苦,究其原因,学生以前那种靠死记硬背来记忆单词的方法不适合了。面对单词的记忆,他们畏惧害怕,兴趣更无从谈起。针对三年级学生缺少学习方法的需求,三年级聪明学习的系列主题活动诞生了,我们利用黑板报、十分钟队会,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中寻找有效的学习策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班主任还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选择,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信息,提炼出关键的需求。

  例如:我曾接过一个班级,当时我召开了主题班会《进入三年级,我想……》,我让学生向我介绍———说说自己的班级是怎么样?自己是怎么样的?记得当时学生们都回答:老师,我们很差的,学习成绩是全年级最差,没有老师愿意在我们班级开课,运动会也拿不到奖……调查的结果似乎这个班级学生学习、纪律、体育、班级管理等各方面都很差。

  但我们要认识到,发现问题只是对现状的一般判断,能否解决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正确的把握。有些问题出现,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作为班主任要透过表象,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比如,刚才我所调查的班级,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发现自己在形象、能力、性格、成绩等方面与众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有的孩子能正确评价,接受自我,甚至欣赏自我;有的孩子则产生偏差,仍然以他人的评价作为唯一依据,过于夸大自己的不足,丧失自信心。

  透过班级学生存在的表面现象,我看到的是孩子生命旅程中的一种“交锋”,心理成熟过程中的“矛盾”。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在学习工作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这个班级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们获得自信心,当时我们通过开展“让我们顶呱呱”的系列性的主题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班主任要学会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发掘与提升前进中孩子的需求

  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我还注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发掘前进中孩子的需求,比如:每个主题活动结束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照一些主题活动,对比一下哪些活动促使自己进步了,让他们对照个人,开展“和同桌比一比”,“我的进步在哪里,不足在哪”等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再调整班级的主题活动,使得主题活动呈现动态化,不断引领学生把需求向更高水平推进。

  比如:通过三年级上“让我们更聪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把“聪明”从追求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狭隘的领域,拓展到追求自我完善、人际关系、班级发展等更广阔的领域,将浅层次的需求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追求,学生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就不能做到自律。当对小班主任有意见时,他们的表现不尽人意,就的会采取故意捣蛋的手段来发泄对他(她)的不满。

  面对这些问题,我又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进行“让我们更聪明的活动”时---自律活动时,并不能撇开了“他律”,要把“自律”与 “他律”作必要的结合,但这个“他律”应有质的改变,即要从他人的管束(如:父母的管束、老师的教导、小班主任的管理等)变成为有价值的他人的影响,创造出一种外部的支持系统的建立,把父母、教师、班级组织等构建起较完善的支持系统,来影响他们。

  所以,我重新设计了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 “小眼睛 大发现”——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地寻找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比一比谁最聪明,发现的爱最多……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体验到父母的辛苦、老师的努力,学生还发现父母、老师的关心、理解、尊重是一种爱,严格要求更是一种爱,是一种期待的爱,期待着他们的进步。活动后,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父母、老师包括小干部的严格要求,不但能正确对待,还作为了一种动力,他们认识到要珍惜这一切的“爱”,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从而进一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等。

  在班级中,我们还构建起两个层次的评价机制,让评价作为一种外部支持系统来促进学生自律的发展。比如:每次活动之后,我们都会进行“聪明之星”的评比,通过让学生评选心目中最聪明的男生和最聪明的女生、聪明的小队、聪明的小组的活动,评选出聪明的学习之星、交往之星、岗位之星、安排之星……。转变以往评价中只针对个别学生的现象,把评价转为第2个层面,用小队组织进一步保障他律的形成,用他律来促进学生自律的发展。

  如果班主任能将研究学生需求的意识渗透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会增强自己发掘学生成长需求的敏感性,使得班级主题活动呈现系列性的、动态的发展。

  (3)班主任要学会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研究

  班主任要学会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收集,就是对学生的某个问题进行持续性的调查,既要找到他们在同一个年龄段的问题,又要找到在不同年龄段段的问题,从而探求到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发展需求,这样就可以用长程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然后还要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认识与策略。比如:我曾在各个年段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状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的学习需求,设计了分年段的有关学习的目标、主题活动,用长程的意识来选择短时的学生活动,比如:一年级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系列主题活动,二年级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系列主题活动,三年级的“聪明的学习方法”系列主题活动,四年级的“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毅力的培养”的系列活动,五年级的“学业压力与面对失败自我调节”的系列主题活动。

  另一方面,我还有选择的吸纳部分学科的活动,如语文学科关于“毕业留言”的指导活动,英语学科关于“英语歌曲欣赏”的活动,社品学科关于“票证赏读”的探究。这样就可以使活动内容不再是点状的,而是围绕某个教育主题系列化呈现,并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二、找到切入点 选择适合的主题——通过有效的整合把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性需求

  主题活动是来自于学生成长的需求,但班级是学校最基础的学习组织形式。它需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学校的各项学习任务。在学校,德育处往往会根据上级的要求或常规节日布置阶段性主题教育、专题活动或常规节日要求。如民族精神代代传、生命教育、感恩教育、重要的节庆活动等等。

  当然,作为教师在设计教育主题时,不能被动地执行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安排,而应该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把学校的要求与班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一些适合班级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让社会需求转化为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活动让孩子真正受到教育,

  所以,我们制定主题活动要科学地统筹安排,做到“五个整合”。即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规划相结合;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相结合;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如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教育等);与时代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相结合;与班级实际相结合(如根据学生的问题与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教育)。

  (1)节庆活动

  很多重大节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班主任要在挖掘其内涵,分析节日所蕴涵的各种生成点的基础上,找到其中适合班级学生成长的切入点,通过整合把活动成为班级建设助推机。如:有一次,国庆节前,学校要求各班都开展一次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不少班级设计的是《夸夸祖国妈妈》、《上海的变化》……,但我想,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结合,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感悟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责任。所以,当时我们设计了《上海在变,我也在变……》的活动。这样的主题多了一个教育的元素,就是“我也在变”。从原先单纯地让学生收集祖国和家乡变化的资料,扩展为既要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还要思考自己在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班级发展密切结合,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在主题班会上,许多学生都谈到上海现在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们也是一个月一个样,三个月大变样,还有的学生谈到上海在日新月异的时候,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踏着时代的节奏不断进步。在今年的国庆节,我们就与阅兵式结合,看阅兵式,了解阅兵式的辛苦,让学生体验意志力的魅力。

  在元宵节我们开展了“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每个年段的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三年级设计的是《聪明的过元宵》主题活动方案,让学生了解元宵的来历,并在了解中国的民俗中发现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四年级则设计了《大手牵小手共渡元宵》主题活动方案,让各个班级的学生带友谊班的弟弟、妹妹学包汤圆、下汤圆、吃汤圆、猜灯谜等,在活动中既了解中国民俗,又学会了如何与友谊班的弟弟妹妹相处。

  (2)社会大事件

  学校教育还需要关注社会,像神七飞天、上海特奥会与北京奥运会召开、汶川地震等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行为。但任何教育资源的价值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与学生成长需要相适应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应该分析其教育资源对班级学生发展所具有的成长点。

  比如:我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烈、喜欢动手动脑的特点,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开展“迎世博,绿色科技”主题活动,使“世博”活动对于学生来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性地了解,而是一种近在咫尺的日常生活,更是一种要动脑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首先,我们组织班委会的四部门——活动部门、学习部门、纪律部门、生活部门分别开会:要求根据“迎世博,绿色科技”这个大主题,每个部门设计部门分项活动,然后组织同学参加,最后比一比哪个部门的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为了设计好活动,四大部门开动脑筋,不但取材于日常生活,并聪明地把活动与自身职责紧密结合,比如:生活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劳动与卫生,他们在管理时发现教室里废弃物较多,就提议把身边的可利用物资“变废为宝”。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把生活中原本废弃的东西变成了自己喜爱的美丽、实用的物品。

  学习部门则提出了“迎世博,爱水护水”的口号。他们的“8小时用一桶水”的体验活动吸引了全班同学与家长地参与,而“在抽水马桶的水箱里装可乐瓶” 节水金点子的活动,不但全班30个家庭全部都积极参与,而且还动员了三年级其他班级家庭一起来积极参与这个活动,整个活动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将绿色世博的责任教育推广到整个大家庭中,由孩子带动家长共同了解世博、参与世博,为普及和推广绿色世博理念做出了贡献。

  活动部门的“绿色出行”探究活动,寻找了绿色的多元化的出行方式并编成了音乐剧,动员同学、家长选择更为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纪律部门的“我是世博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让同学们做一个小小设计员来设计“如何防止噪音的世博园区”,向同学宣传科技应该与人文并行。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原来“世博”与他们的生活是戚戚有关,这样就让世博的理念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在体验、探究与创造中,拓展应有的环保、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

  同时,由于整个活动是新上任的新班委策划的,所以活动成了对新班委的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更是让全体学生学会“智慧合作”的平台,不但让班委学会聪明的管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形成班级的凝聚力,而且还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如何积极策划、参与活动,懂得了在活动中要公平地竞争;碰到困难如何寻求帮助,在合作中如何分享、交流、协调、改进;如何合理安排…变一部分学生发展为全体学生发展,这也为以后实行“干部轮换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主题教育不再只是按照行政意识、当前的政治时事而行,而必须寻找到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切合点,设计与学校层面上的工作计划相协调的主题教育活动。它改变了被动、无序、低效的教育活动现状,开始与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有了密切的联系。

  学生成长需求的主题教育不再是满足指令性的要求,而是在考虑到学生需求时,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与烦恼,再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需求,因而制定出主题教育的目标比较适合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了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发展内动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真实的呈现师生间真切实在互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