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经历了由方法论向世界观提升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凭空而建,而是吸收了历史上古今中外关于和谐社会的合理因素,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提出来的阶段性目标。以人为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两者决定了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早就有“和谐社会”的思想。中国文化中孔子、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康有为等等都曾直接表达和谐社会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古罗马和基督教传统中有很多和谐的思想,到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和谐社会直接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由于阶级局限性,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进行大胆设想,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总之,我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借鉴因素,马克思主义则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密联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借鉴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合理因素基础上提出的。
  
  二、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两者决定了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与叶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根,不断地巩固根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叶,不断地更新发展。根为叶提供养料,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体现根深,落叶化为春泥巩固根基。
  1、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养料,即以人为本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实现途径。没有以人为本的“根”滋养和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叶”就会枯萎,整个社会主义大树就没有生机,最终死亡。具体来说:
  (1)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一种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本质的思想、原则和策略。
  (2)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依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也得必须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意和体现,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保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详细指出了六个特征的基本内涵。
  (2)在以人为本指导下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过来为以人为本地更好地提供政治保障、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和有利的社会自然环境。
  政治和谐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政治保障;经济和谐即公有成分和非公有成分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文化和谐,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相互促进,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支撑;社会和谐即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安定有序,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有利的社会环境;生态和谐,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有利的自然环境。
  
  (二)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统
  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在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由野蛮的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到专制的封建社会、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两者统一于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理论上的吸收借鉴,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不是我国现在特有的,在我国古代,在西方社会都有阐述,内涵差别不大,关键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命运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具有现实性。我国的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中吸取了很多科学合理和现实的思想因素,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由于以往建设、改革中缺乏经验指导以及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偏差,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个人的发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保障。但是今天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在付出一定的发展代价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反省,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已经探索出了正确的发展理念,至于在实践中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还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以人为本主要是一种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前者应该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每一阶段,只是在不同阶段实现不同的内容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理论上认清各自来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两者关系,这是认清两者关系的前提。现实中的实践,是准确把握两者关系的切点。因此,对于正确认识两者关系,既要从理论人手,更要从现实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准确、科学地认识两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