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模块检测卷(二),必修2,经济史综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 经济史综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水排 D.灵渠 2.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3.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 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4.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表明宋代 A.开始出现夜市B.不再监管商业 C.推行重商政策D.商品经济发达 5.17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460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6.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7.上海1890年有168 129人,到1910年时激增至1 185 859人。除自然增长外,大部分是江浙一带破产农民流入和破产手工业者增多所致。上述现象 A.表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 B.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C.导致小农经济走上了瓦解之路 D.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8.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社会经济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9.1932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棐卿 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0.清代京华百二竹枝词中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其注释称“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然西人衣服,只求灵便适用,并未见窄瘦如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始创此式。”在注者看来 A.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服饰变迁的典型特征 B.服饰开始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D.西式服装的传入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11.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12.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部分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年、1959年、1960年分别猛增至56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A.国家财政枯竭 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群众生活受困 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14.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5.下面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B.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16.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17.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 B.“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18.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9.袁庚19172016年,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此口号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20.据统计,19481966年世界自由贸易额增长了6.6,19661977年增长了9.2,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这反映出 A.联合国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决定世界贸易增长 D.区域集团化已成主流 21.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22.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曾向记者宣读一项重要声明“德国无条件投降已将近五年,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决定性的行动”是 A.与联邦德国合作共管煤钢生产 B.和联邦德国一起倡导“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C.联合联邦德国组建欧洲共同体 D.推动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3.有学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单纯的经济现象。各主权国家形成区域集团的目的之一是发展自身经济,以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区域集团间的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使区域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主体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格局。”据此分析,该学者强调区域集团化 A.促进了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B.是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C.有助于平等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助推国际关系民主化 24.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己,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