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 马和民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 教育知识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十章 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十二章 教育值得的功能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诸说 1 社会化过程说2 相互关系说3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4 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 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 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1 教育行动2 教育活动3 学校组织4 教育制度 二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一 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 二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 整体性2 综合性3 现实性4 实证性 三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1 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 社会学的特殊里理论学科3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四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1 功能局限性2 地位局限性3 应用局限性 三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一 教育是常识吗 二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 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四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一 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 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 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 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一 早起经典代表人物 马克思 孔德 韦伯 曼海姆 涂尔干赛宾斯 华德 杜威二 学科成型时期 一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 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三 社会学化时期 一 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四 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五 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一 创建时期 创建于19世纪中国后期与 西学东渐 密不可分 二 停滞期 1952年 犹豫学习苏联取消了教育社会学 三 重建时期 1979年3月 社会学座谈会 六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一 在研究领域 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二 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 还将更多地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三 将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 教育的功能理论二 教育的冲突理论三 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一 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 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一 评价研究 二 社会实验 三 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 四 教育预测 五 教育监测与表述 六 教育政策咨询 七 教育问题的诊断 八 教育评论三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从教师 学生 家长 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一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 学科方法论第三个层次 具体方法论二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 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1 实证研究范式2 人文研究范式 二 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 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1 功能范式2 冲动范式3 互动范式三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一 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 研究课程的形成 一 现则课题 1 意义2 条件3 类型4 途径 二 课程的操作化 1 变量的操作化2 命题的操作化三 概念 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 一 概念的建构方法 二 命题的建构方法 三 理论的建构方法1 演绎方法2 归纳方法3 类比方法4 连接方法5 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四 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 研究的基本阶段 二 研究的类别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 调查法 一 调查法的实施步骤1 识别调查总体2 选取样本3 设计研究工具4 研究实施5 分析材料6 调查法的限制 二 问卷法 三 访谈法 四 调查会法二 现场法 一 观察法 二 实验法 1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2 多组实验设计三 隐蔽法 一 第二手分析 二 痕迹测量法四 人种学研究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 教师职业角色与地位 一 历史上的教师职业 二 教师的社会形象 1 传统的教师社会形象2 现代的教师社会形象 三 教师社会地位 1 教师经济收入2 教师权利3 教师职业声望4 教师专业地位5 教师社会地位的判断与衡量6 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二 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一 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二 教师权威 1 权威的来源2 教师权威的源泉3 教师权威的合法性4 教师权威的变化三 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 教师的角色冲突 1 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矛盾2 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 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 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 教师与非教学人员四 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 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 1 向上流动性2 利益集团性3 多重身份性 二 教师的只是与权力五 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 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 1 教师角色期待2 教师角色领悟3 教师角色实践 二 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 1 教师预期社会化2 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 教师职业倦怠 1 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2 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3 职业倦怠的过程4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5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 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一 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一 学生的三重社会 二 学生的社会位移 1 和谐的多重世界 顺利越界2 失谐的多重世界 可设法实现的越界3 失谐的多重世界 碰运气的越界4 边界互闭 无法实现的越界二 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习成绩 一 学生的社会背景含义 二 学生说回北京与学业成绩差异三 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 一 同辈群体的功能 二 同辈群体的类型 三 同辈群体的影响机制四 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 互动性重要他人 二 偶像性重要他人 五 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一 学生自身特征 1 性别2 家庭背景3 认知能力和成绩 二 学校特征 第四章学校师范行为的理论实践 第一节 教育示范与师范行为第二节 学校中的师范行为第三节 师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师范行为 一 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 一 教育规范的形成 二 教育规范的含义 1 适用范围的差别2 约束力的差别3 强调重点的差别 三 教育规范的类型 1 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 群体规范2 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3 从使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 班级规范等 四 教育规范的作用于特点 1 规范的历史性2 规范的民族性3 规范的群体性4 规范的控制性二 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 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 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 失范的生物学解释2 失范的心理学解释3 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二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1 目的取向性失范行为2 价值取向性失范行为3 情感性失范行为4 传统型示范行为二 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一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欺辱现象日渐增多 二 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 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三 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 社会规范失控2 文化的商品化3 城市化的影响4 人口流动问题5 价值观多元化 二 学校教育的失误 1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2 个别教师的素质差 三 家庭教育原因 1 家庭关系变量2 家庭成员行为变量3 家庭结构变量四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一 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二 教师的失职行为 三 教师的挫折行为 四 教师的焦炉行为 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 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 一 社会控制的概念 二 教育控制的概念二 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一 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二 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1 更新德育观念 思想上认识到位2 重建学校德育工作 行动上落实到位3 整个各种德育资源 方法上 善假于物 4 构建教育 功能共同体 编织立体德育网络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 一 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含义 教育规范 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唯 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 教育习俗 教台规章和教育法律 这三者之间存在共同点 他们作为学校的行为标准对学校成员起着标定 导向 约束的作用 对学校组织的运行 学校成员的学校生活起着协调 维持的作用 特点 1 规范的历史性2 规范的民族性3 规范的群体性4 规范的控制性 二 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 规范行为正是以正统 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面目出现 而失范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面存在 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 两者是一对矛盾 尽管学校不断调动各种制约机制来反对失范行为 但一部分学生或教师却通过创造秘密语言 建立新的规范 组建团伙与学校相抗争 总体而言 失范行为对教育规范起冲击作用 有时会引发学校秩序的混乱 但也有些失范行为包含着进步的成分 在社会变迁中它可能会转化为新的规范行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 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 失范的生物学解释2 失范的心理学解释3 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二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1 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2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3 情感型失范行为4 传统型失范行为 表4 4学校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较 二 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1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其辱现象日子增多2 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3 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4 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三 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1 社会规范控制2 文化的商品化3 城市化的影响4 人口流动问题5 价值观多元化 二 学校教育的失误1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2 个别教师素质差 三 家庭教育原因1 家庭关系变量2 家庭成员行为变量3 家庭结构变量 四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1 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2 教师的失职行为3 教师的挫折行为4 教师的焦虑行为 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 一 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1 社会控制的概念 凡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 对于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 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 以促进社会成群体的调适和发展的 都可以称为社会控制 2 教育控制的概念 广义上说 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 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进而实现社会控制 狭义上说 教育控制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 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认定的行为模式 二 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一 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二 对于其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1 更新德育观念 思想上认识到位2 重建学校德育工作 行动上落实到位3 整合各种的与资源 方法上 善假于物 4 构建教育 功能共同体 编制立体德德育网络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会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 第一节课堂的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 第一节课堂的结构 一 课堂的时空结构 一 课堂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课堂互动类型的时间结构 二是课堂活动类型的时间结构 三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时间结构 二 课堂的空间结构课堂教学空间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 狭义是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形态 二 课堂的角色结构 一 课堂中的学生角色1 学生自身变量的影响2 课堂教学环境3 教师和学生对于科目的概念 二 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三 课堂角色结构的类型1 两极分类说2 三分类 说 四 课堂角色结构的动态变化 五 课堂角色结构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 一 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 二 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 一 给予 注意 二 避免滥用权力 三 中性力量 处理 四 沟通重构 五 不同语言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