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3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经济发展快 1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 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广阔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河流纵横交错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 侨乡 政策优惠 2经济发展成就 经济地位 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和极为重要的经济区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体系 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经济特征 以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 2.城市化水平高 1城市化进程 ①改革开放前缺乏大、中型城市,城市密度很低。

②改革开放以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2城市化动力 [理解要点突破]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比较如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减缓;
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多年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多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B.区域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2.30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A.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A 2.B 3.B [第1题,3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工业化的影响,小城镇得到不断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等的影响。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拥有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其在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但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适逢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夯实基础和稳步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B.原料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原料指向型产业、动力指向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4.B 5.D [第4题,珠江三角洲发展条件有区位、政策、侨乡优势,又适逢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该区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第5题,珠江三角洲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以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考向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读江苏1990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回答6~7题。

图乙 6.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7.有关江苏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 C.2010年江苏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D.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6.C 7.D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6题,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是农业生产水平不会降低,故A错误,20年间第二产业由49上升到53,第三产业由26上升到41,第三产业上升速度最快,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一直不占据主导地位,故B、D错误,C正确。第7题,读江苏省城市化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可以看出,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故A错误,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60左右,还不属于成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BC错误,可以得出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故选D。]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9.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8.B 9.D [第8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第9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
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 [规律方法] 图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过程。

考点二| 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对应学生用书第206页 [识记基础梳理] 1.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2.对策 措施 内容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第一产业;
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应合理布局 [理解要点突破]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表现、原因及对策归纳见下表 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环境问题严峻 ①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噪声、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
②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③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 ①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
②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③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⑤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加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优化人居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②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人地矛盾加剧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减少 ①土地开发过热;
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尤其要根据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 重复建设突出 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①片面追求自身发展,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②盲目扩大规模;
③竞争多于合作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
城镇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1.2018南京模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98510180】 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 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
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答案】 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
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答出3点即可 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
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
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3点即可 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
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考向2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2~3题。

2.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