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彬作品二题_二年级口算题大全800题

  瓷画多寄托民间期待   (一)      有一件元青花罐,近两年来可谓名声大振,煞是轰轰烈烈,搅得古玩界人心泛动。起因是2005年7月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这件元青花瓷罐以1400万英镑,加上佣金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的高价拍出。是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这件器物,便是绘有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的元青花瓷罐。
  作为一件存世甚少的元青花完整器物,而又体形大,绘画精,主题纹饰又为中外人士都感到新奇,因此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它非常之可贵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它在经济上的价值非常高,就也是合乎情理的。同时,一件古玩瓷器价格异乎寻常的高,就古玩界人士来说,怕是也有暗自窃喜的心理。甚至其喜并不“暗自”,也不“窃”,而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当中,应当并不完全是因为祖国的文化遗产如何光辉灿烂,而是也有私下里的功利原因。于是奔走相告,客观上就为这件器物的轰轰烈烈推了波,助了澜。
  但是无论怎样,这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的确是一件难得的东西。这首先是因为稀有。据有研究者说,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完整元青花器,总共不过300件左右,而且大都存于海外国外。虽然少不了还有出土的,但据现在的情况看,恐怕也都大多在于海外,因为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多数都用来出口。国内已知的,只有区区十数件。而与“鬼谷子下山”器型相类,也是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纹饰的,已现于世的共有8件。它们分别是:取材于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昭君出塞”,现藏于日本;取材于一说为王晔《卧龙岗》的“三顾茅庐”,现藏于香港;取材与王廷秀《周亚夫屯细柳营》的“周亚夫屯细柳营”,现藏于日本;取材于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西厢记焚香”,现藏于香港;取材于佚名之《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的“百花亭”,现藏于日本;取材于一说为王仲文《孟月梅写恨锦香亭》的“锦香亭”,原藏于英国;以及现藏于美国的“尉迟恭救主”和这件取自战国时期“乐毅图齐”故事的“鬼谷子下山”。从这8个罐的纹饰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想法,一是除“鬼谷子下山”纹以外,其他7件或均取材于同时代的元杂剧,因此这一件就更显得稀罕。虽然此类人物纹饰的元青花器现藏于国内的还有“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及“梅妻鹤子”等,但器型不同,依次为玉壶春瓶,梅瓶和实用器的盘。二是既然就罐这种器型来说,8个当中有7个的题材来自与同时代的元杂剧,可见所谓青花瓷器成熟于元代,实是成熟于元晚期,甚至于元末至明也未可知。
  鬼谷子,相传为战国时楚人,《史记》载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子先生学术”。鬼谷子的姓名传说不一。《东周列国志》说他,“相传姓王名栩”。并说,周地有一处地面,因为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所以叫做鬼谷。而王栩却居住在谷中,故人称“鬼谷先生”。这位鬼谷先生精通好几家学问,常人不能及他。他的那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玮,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这鬼谷先生既然有这许多学问,而且又不是泛泛的略知,所以慕其术而前去求他教授的人就非常多,“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在这不知多少的弟子中,于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至少有四位:孙膑、庞涓、张仪、苏秦。其中前两位是著名的军事家,后两位是著名的纵横家。而这件青花瓷上的纹饰主题,就与鬼谷子和他的一位弟子有关。说是当时燕国拜乐毅为将,乐毅起兵伐齐,齐大败亏输,当时在齐为将的庞涓也被擒获了。齐王无可奈何,便遣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鬼谷,请求鬼谷先生下山救齐,同时也兼解救弟子庞涓。于是鬼谷子就下山了,这个瓷罐上的纹饰,画面就是这个故事,故名。
  鬼谷子的学问,盖以取胜为宗旨,为最终的目的。不管用兵术也好,咏纵横术也好,只要利于取胜,并不计较手段。这与儒家倡导的唯仁义为先不同,所以后世鬼谷子的学问不被重视,受到弹压。但在具体从事相关事情的人当中,鬼谷子之策一向并没有被忘记,甚至为当代中国外国的一些从事商业、战略、外交的人奉为经典,多有研究和利用的。还有研究者认为鬼谷子是研究国际战略的第一人。所以这件青花瓷罐在今天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不知是不是与今天世界公司经营策略、国际战略等问题是热门问题相关联。
  鬼谷子先生以外,这件瓷罐上绘画的另外一个人物,即前往鬼谷请求鬼谷子下山的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是一位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人物。他的名声虽然不及乃兄,但也颇为了得。苏秦死后,他的作用也曾经显赫于一时。也是一名纵横家。如今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鹬蚌相争”,便与此位苏代先生有关,传说苏代听闻得赵欲伐燕,便替燕当说客前往赵国劝阻。到赵国后,他首先给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来赵的途中,经过易水河畔,见一只蚌张开贝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飞来一只鹬,鹬见蚌肉露在外面,就去啄食;而蚌遭此一啄,便迅疾将壳闭合,夹住了鹤的啄,不肯松开。鹬说,如果不下雨,你又回不到水里,你就被干死了。蚌说,我不放开你,你就被憋死了。正相持着,来了一个渔人,将二者一同捉走了。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领会了苏代的意思,觉得燕赵相争,两败俱伤,却可能被某个“渔人”白捡了便宜去,遂罢征燕国。另据《战国策.秦策》说,秦国的一位将军甘茂,对苏代讲过一个故事,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借光”一词的来源。说是在一条河边,住着不少人家。有一贫家女子,因为买不起灯烛,便希望与别的姑娘们在一起做针线活。但别的姑娘们嫌其贫,不允许她加入。这位贫家女说,我可以每天都早一些来,打扫好卫生,铺设好坐席;而你们反正是要点灯的,借我一点光也不受什么损失。姑娘们觉得她说的有道理,遂同意她留下来。所以借光的意思,是指不损人而利己。
  这个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构图饱满,但似不甚重疏密,是当时的绘画风气使然。色阶层次方面亦不甚清晰,应是分水技法尚不成熟所致。画面共绘有五个人物,两个手持兵器开道的兵士,坐在由虎豹所驭之车上的鬼谷先生,一名骑马的军官,亦持兵器,和骑马文官打扮的苏代。这几位人物构成的画面,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也可以看成是几幅单独的图画,即兵士、鬼谷先生、军官和苏代。每幅之间以大木和坡石相隔,情形有些像后来出现在瓷器纹饰上的开光。其中大木绘法,都是在画面的一侧立着屈曲的主干,不绘树杪,而枝叶由上向下垂覆,罩在人物的上面。这种构图方式,我们在元代青花人物纹饰的其他画面中,也可以看到。其中鬼谷子乘车前行的部分,所垂覆的乃是一棵松树,左右有在描绘仙境的图画中常见的芝草等吉祥纹样,是其他几个人物所没有的,体现了绘者对人物感情取向的不同。对鬼谷先生脸面部分的描画,非常能够表现出绘者功夫的不浅。他的脸上的表情使我们相信,鬼谷子虽然只不过是在下山的途中,但像是已经胸有成竹了。对于他下山去所要做的事情,已经有了处理的妙法。而且奇骨异貌,正所谓常说的仙风道骨模样,是想说明鬼谷子并不是凡人。对其他几位人物的刻画,也有匠心妙想,两名兵士,一名正面一名背面,一人后顾一人前瞻,体态矫健;军官的警觉性很高,身体的姿态也表现出了军人的特点;而苏代,作为文官,也作为请鬼谷先生下山之事的责任承担者,则既矜持,又像是怀有心事。
  主题纹饰为“锦香亭”,而器型相类的另一件元代青花罐,对于时间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在香港拍了4000多万元的港币,差别非常大,大得异乎寻常。即便如有人分析的那样,这件“鬼谷子下山”题材特别,绘画精细,价格差别也不应至于如此,何况有业内人士说,“锦香亭”的绘画之精,有甚于“鬼谷子下山”。因此,两件器物的价格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是我们看热闹的外行人所不明白的。鬼谷先生当年熟练掌握的“术”中,有一项是数学,此乃卜算之术。不知当年,他是不是算计到了今天。
  论者在对瓷器,或者说瓷画进行评价时,情况与对历代名家纸绢画的评价颇为不一样。对纸娟画传统名家的作品,学术界大体上意见一致,对某人的某幅传世作品风格怎样,精与不精,有一个基本的定论。但对瓷画的评价,意见却非常的不同。对于“鬼谷子下山”瓷罐,自从在国外拍了一个好价钱之后,赞誉惊叹之声甚嚣尘上。但在一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其他说法,如前述有观点认为“锦香亭”的绘画是精于“鬼谷子下山”的,更有观点认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瓷绘成就,可以夺同时代瓷绘艺术之冠。
  这种现象,恐怕反映了瓷绘艺术具有的民间性特征,这也是它长久以来没有与纸绢画平起平坐的缘由。今天看来,虽然即使瓷画确实具有民间绘画的特征,甚至它至少在元代根本就是民间绘画的一种,也不见得就应该低纸绢画一等,成为下里巴人。我们在这里提到纸绢画概念时,主要指的是文人画。文人画和民间绘画,既然都是艺术,那么有一点就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绘者,或者说绘者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期待。纸绢画反映了文人们追求精神的清高雅洁,而民间绘画则主要反映了一般人民追求生活的平顺安宁。我们很难说文人们的追求和一般人民的追求,哪个高哪个低,哪个优哪个劣。它们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各自的追求都有所收获,都取得成功。
  
  好瓷画养目
  (二)
  
  古人论诗,非常重视风雅,“以不识风雅之旨为下”。例如大约为南宋时人的张戒,他在《岁寒堂诗话》里说:“庭筠语皆新巧,初似可喜,而其意无礼,其格至卑,其筋骨浅露......庭筠岂识风雅之旨也。”他认为温庭筠的诗不识风雅,因不识风雅而“其格至卑”。那么风雅是什么?对于诗人来说他怎么如此重要?这个词的出处,当然是《诗经》里的“风、雅、颂”,而大致来说,风,指的是采自民间的诗歌,所以今天搞文艺的人下乡,被称为“采风”;雅,指的是文人写的诗歌;颂,指的是歌颂帝王将相的诗歌,而这个词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应该分别是民间诗歌和文人诗歌所具有的风格。但有的辞书,把它解释为“风流儒雅”。现在还有些诗人作家,又说风雅就是性情,因为写出真性情的诗,就是风雅之诗。所以对于风雅一词的解释,古人和今人,此人和彼人,都不尽一样,这种情况也不是个别现象吧。对于有的褒贬,时代不同,好恶不同,理解就不同,也是有的。
  按照今天一些诗人作家的理解,流露出了正性情的所谓风雅之作,与酒有关系的,数量颇为不少。最著名的比如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而且如果饮了酒,则性情流露毕致,以至于“天子来了不下船”。这是诗人。写文章的可以举例欧阳修,他的《醉翁亭记》也可以说是性情毕露之作,“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真是一副可怜可爱的形象。
  酒在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庙堂中人物也好市井中人物也好的生活中,虽不像衣食那样重要,却也颇有一些深刻的痕迹,以至于使许慎在《说文》中也不忘记论及它,“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说酒是迁就人的,让人暴露他的善恶;又说酒是造成人吉凶的根源,酒既然在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饮酒的器具就一定会为人们所重视。自古以来,陶制的、铜制的、皮革制的、竹木制的、瓷制的,乃至金制的,差不多凡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材质,都拿来做酒器了。形制也是五花八门,可以说在酒器的制作上,很大程度反映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例如玉壶春瓶,即是一种。
  玉壶春瓶这种形制的器物,今存世者最早见于宋代,所以玉壶春瓶定型于宋,学术界并无争议。但是关于这种器物的名称缘何而来,却虽然研究者一般都采用“玉壶先春”说,即这个名称来源于一句古人诗中的“玉壶先春”之字辞,但使人终觉牵强。有牵强感觉的理由,一是有“玉壶先春”字辞的那首诗,出于何代人,检阅多种著述,都未涉及,只说是古人的诗。唯高阿甲著《瓷器收藏实鉴。罐瓶》说得具体些,指出这首诗出于宋人,但也并没有说是出于宋代的哪位诗人,所以最终还是一件茫然的事。二是这个词句,出于那首诗,诗的全文是什么,也不知道。三是“玉壶先春”的词义与一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瓷瓶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因为那样一首或一句诗,这种形制的器物就叫玉壶先春了,还是不能说清楚,二者之间,缺少一个能够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环节,就是说,作为一个证据链,这里是断开的;作为一个论证过程,此说有论点,有论据,却没有论证,所以尽管论者一般都采取这个名称来源于“玉壶先春”说,但是还是使人终觉牵强。
  对于这种器物最初的用途,研究者们的意见比较统一,乃为一种酒具,是实用器。此说应合乎情理。我们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乃至于一些地方的八九十年代,还能见到一种形状似玉壶春瓶的酒具,俗称酒续,意谓往酒杯里续添酒水之用,大约四五寸高。人们往往先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注上热水,将有酒的酒续置于内中,使酒温热了,倾在杯中饮。而对于酒,在我国古代名称中多有一个春字的。如仅据《武林市肆记》载,就有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等等。就是现今,酒的名字也有不少缀以春字的,如五粮春、景阳春、陇南春、甘陵春、梨园春、剑南春等等。因为这个缘故,古人常有将“春”指代为酒的,如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在小说《水浒传》那里,“玉壶春”三字,更直接就是一种酒的名字。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跳”说:“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开了泥头”。而江州,即今天江西的南昌、九江一带地方,距瓷都景德镇在空间上非常近,这使某种酒的名称演化为某种瓷制酒具的名称,有了客观、现实的基础。
  因此,玉壶春瓶名称的来源,有可能与“玉壶先春”诗句并无关联,之所以有器名由诗句而来的说法,是人们怀着美好愿望的附会。可能性较大,倒是器名因为它是酒具得来,甚至直接就是由酒名而来的。至于玉壶春的玉字,应该并不一定是说这种瓶或壶为玉质,而是说瓷质非常好,釉水光洁润泽如玉。唐代的顾况有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也是唐代的皮日休有一首诗说:“越瓷如玉,邢瓷如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都是说越窑瓷器的釉水如冰似玉。
  这件元青花玉壶春瓶所绘纹饰,是荷塘鸳鸯。鸳鸯,雄为鸳,位置往往居左;雌为鸯,位置往往居右,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蕴含有夫妻和合之意,是对天下夫妻们都和睦恩爱的祝愿。民间风俗中的这种观念,恐与晋张华的《禽经》有关: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荷花在我国的民俗中也有传统的吉祥寓意,是为多子,因为莲蓬籽多。而多子,在我国的民间观念中,是与多幅相联系的,所谓多子多福,是我们至今还经常用到的、听到的祝福语。因此这件器物上的纹饰主题,一般称为“鸳鸯贵子”,寓意为夫妻和睦,子孙繁荣。
  这幅鸳鸯贵子图,绘制的非常之好,虽然元青花绘画在布局结构上受民间绘画追求热闹、喜庆效果的影响,有极其繁缛,不讲究疏密聚散的特点,在此作品上也有体现,由口至足,不计弦纹,装饰有八层饰纹,但不论颈部的折枝牡丹也好,腹部的“鸳鸯贵子”图也好,线条都十分流畅,料色淡雅不艳。鸳鸯、水纹、荷叶和花茎,绘画都颇见功夫,没有描摹之感,恰如信笔写出。因此虽然整体纹饰繁缛,但颈部和腹部绘画,就局部来看,却尽管仍讲究匀称,但并不失疏朗,非常养目。画面给人整体的审美感受,是详顺但不失劲健,不佶屈,与它的绘画主题十分统一、谐调,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互相映衬。由此,似可以说,这件青花玉壶春瓶,绘画当不是出自民间的一般工匠。
  这件酒器,一般认为它的制作年代是元,也有人认为他的制作年代是明初。这个话题,对于专业考古的人来说是重要的,对于一般喜欢、爱好的人来说,重要程度就不那么高,知道它的大概时间就行了。因为对于一件古代器物,详尽具体的考证出它的制作时间,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件无所谓的事,这就如同对《红楼梦》的研究一样,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它成就了一批有一批红学专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通过读《红楼梦》感到审美的愉悦就行了。而且,有的时候,对于一件古代器物在它产生时间上的考证,是永远都没有办法龙清楚的,是一个永远的谜。因为一件东西的时代特征,它不会因为那个时代的转变就戛然转变。例如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的某月某日登基做明朝的皇帝了,瓷器不会也在那一日就改变它的时代特征,它是渐变的,得有一个过程。当然,这正是专业人员从事那项工作的趣味所在。至于我们,了解了酒这样一种东西从古至今,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有意思的角色,它甚至与文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风雅有关;而古人因此设计制作了许许多多材质和样式的、非常漂亮的酒具就行了,那是我们的趣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