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型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工科大学生用什么笔记本电脑好

  摘要:结合自动化专业各类科技竞赛的特点及多年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经验,深入研究了科技竞赛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探索出一条以切实提高工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以科研开发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三个课堂密切结合的一条多渠道、多方式、立体的高素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竞赛;能力;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04-0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自动化专业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的传统专业,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工程实用性强、就业需求大。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成立于1964年,是学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专业。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省内工科高校中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面对当前高等工科教育新的发展形势,自动化专业以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全面启动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提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的多项改革措施,建立和完善了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以科研开发为引领,以工程实训为基础的自动化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有效利用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合作基地这一平台,紧密结合科技竞赛与工程研发,大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对企业需求及新技术的应用缺乏全面的了解,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本专业依托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春工业大学—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冶金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及中钢吉铁、长春大正博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以2007年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年国家工信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项目组承担的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及中钢吉铁横向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研发为背景,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指导学生多次深入车间现场,研究生产工艺,并在学院实验室构建了模拟仿真平台,开展了近三年的系统开发与设计、维护等工作,研发的《冶金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在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八分厂应用效果良好,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该成果获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优秀奖、省级二等奖,为学校首次赢得国家“挑战杯”(团体总分位列全国第12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努力拓宽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
  针对当前本专业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很多学生,对参与科技竞赛及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但校内给予的科技创新机会与条件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要求,结合自动化专业特点,积极开拓有关渠道,通过校企联合,为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及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09年与北京紫金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组态控制技术实验室,并合作开展了多次技术讲座、项目合作、科技竞赛等活动,2009年6月组织20余名学生参加了该公司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组态软件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两项,设计奖四项,获奖人数居全国各高校前茅,长春工业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自2007年与长春大正博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自动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公司至今已连续6年招收本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训,并招聘了其中多名优秀学生留企业工作,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增加就业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了自动化专业校内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针对目前本专业实验场地及设备条件较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状,有效利用本专业楼宇自动化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节能中心及工程中心研究室、计算机机房等场地条件,通过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参与的人数与时间;从教研室团队建设经费中增加投入,购置了常用的仪器仪表及耗材;制定完善了选拔、考核与激励制度等措施;坚持开展了定期专题学术讲座,针对各项科技竞赛的要求,进行了相关交叉学科,如工程数学、管理学、数理统计、冶金自动化、热能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编写了规范的培训辅导材料,制定了系统的培训大纲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有效利用网络传播工具,及时了解本专业应用技术的发展状况,吸收和借鉴同行的工作经验,加强竞赛学术交流;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查询和检索指导,安排专门的学生负责赛前文献收集和赛中信息查询、分析与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创新教学资源库,包括历年各级科技竞赛相关资料,各类典型电子线路、集成电路使用手册,各类软件测试程序及子程序,各类专业网站网址等;在自动化专业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网站上设置科技竞赛栏目,及时公布全国各类科技竞赛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竞赛机会。
  实践表明,通过校内科技竞赛培训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本专业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实验室和研究室经常能保持近百名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实践动手及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近年来,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两项,省二等奖三项,校级奖励多项,取得了突出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加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国家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国家特色专业与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大改善了本专业实验室设备条件,在日常实验及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基础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加了大量设计性实验,并提高了难度,同时引入(解析)科技竞赛实例,增强了实验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欲望,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不但掌握了本专业基本的工程实验方法和操作能力,巩固了学过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参加其他科技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制定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保障机制,确保科技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长期、有序地开展
  通过实践探索,自动化专业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组织保障模式。一是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在“关于创新学分的有关规定”中明确了创新学分的内容和认定办法,对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取得相应成绩的同学,在学分认定中给予认可,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二是建立了结构合理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实行活动项目负责人制,明确了任务分工、工作量及相关经费安排。三是建立了本专业与团学组织的联动机制,由院团委和学生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制定科技竞赛选拔制度,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四是改善了实验条件,建立了配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和开放制度。为保证各项科技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近年来,自动化专业在学院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优秀团队和特色专业的配套资金,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入,在实验用房、设备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制定了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与开放制度。五是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了专门的奖励基金,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和参与人员给予重奖,并在评优及教学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以上制度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为各项科技竞赛取得好成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专业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新时期下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锻炼不仅使在校大学生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科技创新及工程实践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绝大部分经过大赛锻炼的学生就业后在较短时间即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效果突出。此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广泛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东,白文峰,李岩.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2]朱蓓薇,李冬梅,董秀萍,张彧.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3]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4]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3).
  基金项目:《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2090) 2012.6;《科技创新型工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长春工业大学教育科研课题 2012.12
  作者简介:邱东(1969-),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