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形成: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摘要: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历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真实的写照;同时利益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理论问题,正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问题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从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利益范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利益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利益思想,必须从新回到马克思文本,研究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历史演进。
  关键词:马克思;利益;演进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interest is a major practical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interest is also a serious problem of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interest problems in real life, Marx and Engels from the reality economic relations,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refore, the scope of interests is the basic categor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 interest is the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Today, we study Marx"s thought from new interests, must return to Marx text,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Marx"s thought of interest.
  Key words: Marx; interest;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一、马克思利益思想的萌芽
  1842年4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即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已经看到了社会等级背后隐藏着的物质利益。他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42年10月,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马克思越出精神领域探讨了物质利益问题。在这次辩论中,省议会为了维护少数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把捡拾枯枝列入盗窃的范围,并给予处罚。马克思则站在贫苦农民的立场,批判统治者的特权。马克思认为枯枝犹如“蛇脱下的皮”,因而捡拾枯枝不是盗窃行为。但是在最后表决时,结果“利益占了法的上风”,通过了捡拾枯枝是盗窃的法律。通过这件事马克思认识到,林木占有者的物质利益支配、决定着立法者和法,马克思认识到私人利益把自己看作世界的最终目的,利益却毫不顾及国家和法的尊严,变为胡作非为的非理性主义。马克思看到国家在私人利益面前变成了私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指出:“利益是有远见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通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探索,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产生了信仰危机,驱使马克思开始到“市民社会”去寻求历史发展的轨迹。
  二、市民社会中对利益概念的考察
   1.马克思利益概念内涵的变化
  1843年春夏之交,马克思利益概念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用理性和非理性去规定利益,开始从理性主义的光环中走了出来。马克思深刻体会到,对利益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仅仅看作自然人那种生物性的需要,而应该将利益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当时的所有制关系相联系;同时认识到应该到市民社会中去认识利益。
  利益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和市民社会相联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围绕着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展开的。在黑格尔那里,“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国家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市民社会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市民’即具有私人利益的人,被看作普遍物的对立面,市民社会的成员被看作是‘完备的个人’”。当然马克思对人的利益的理解并未停留在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利益的理解上。因此,马克思指出,“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本身就是国家这一论断抽象地规定了国家的现实性、国家的生存”。市民社会就是以利益为整个社会纽带的社会,利益内涵的奥秘就在市民社会中,从而利益融入了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内容,利益概念开始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光环下走了出来,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纠正过来,同时也摆脱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在非理性的市民社会中找到了利益的发源地。
  2、市民社会中对利益概念的考察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标志着马克思对利益之谜的解答。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利益的作用和利益产生的矛盾及其表现。首先,马克思明确指出了物质利益的决定作用。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成为生产发展的推动因素。”第二,马克思指出,利益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地现实关系,利益关系产生于分工。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单个家庭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马克思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和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进而产生了利益或利益关系。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的产生和实质。马克思认为,国家产生、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与分工相联系的利益关系、阶级关系。“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最后,他们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共同利益转化为阶级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利益表现为特殊的资产阶级利益。“‘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在私有制条件下,个人利益向共同利益转化,实际上转化为阶级利益。“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体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共同利益一旦以阶级利益独立存在,就会和个人发生矛盾,从而使“个人的行为不了避免的受到物化、异化”。
  利益范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对马克思利益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深入挖掘、系统总结马克思的理论遗产,完整准确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利益理论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野,从而推动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发展。对马克思利益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有助于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