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毛朱”及其他|朱毛而不是毛朱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朱毛”是人们对红军时期的朱德和毛泽东的简称和“爱称”。从井冈山到延安,无论是中央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满嘴“朱毛”。就连毛泽东本人,也对“朱毛”表示首肯,“文革”中为保护朱德不被打倒,曾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
  然而在电影《太行山上》,编导却“开历史倒车”,将“朱毛”颠倒改写为“毛朱”。大约是为了避“篡改”之嫌,编导假借影片主人公朱德之口说出来。这样也可能是为了增强可信度,如果是别人说“毛朱”,人们还以为他在胡说八道呢!
  如果说因为毛泽东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统帅,为了突出他的领导地位和维护他的光辉形象,便把“朱毛”改写为“毛朱”,那么照此推理下去,邓小平后来也成了党和军队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昔日“刘邓大军”的称呼,是否也要改写为“邓刘大军”?而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林彪,后来死在温都尔汗,昔日“林罗大军”的称呼如何改写?是否要“恶改”为“×罗大军”?
  林彪搞极“左”那套,当然要批判。不过要批判他的罪行,却不应抹杀他的历史功绩。譬如他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原来曾宣传得神乎其神,现在却似乎不值一提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率领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的赫赫战功,从历史和军事教科书中“失踪”了;他在历史上除了“反对和谋害毛主席”、“阴谋篡党夺权”等等罪行以外,功劳和贡献被大大地淡化,好像他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阴谋家”……为了“彻底肃清林彪的流毒和影响”,他以往的或成或败或是或非统统被“大扫除”。
  现在有个时髦词叫“封杀”。我猜它大约是由“封锁”引申而来的。《辞海》对“封锁”的释义为:“由政治或军事组织使用强制手段,切断一地(或一国)与外界的某种联系。有交通封锁、经济封锁和军事封锁等形式。”对一个人的“封杀”,也是强制手段,只不过形式变为舆论了。高级官员一旦“出事”(过去是政治问题居多,如今是经济问题居多),他们就立即被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戏剧、美术、音乐等等,一一进行“封杀”。这种“封杀”,不仅让他们现在和今后不能露出“庐山真面目”,而且连过去的形象和言论也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此,“封杀”比限制人身自由更厉害,后者只是“现在时”和“以后时”,而无法“过去时”。一个人的过去都被“封杀”了,即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封杀”难为了历史学家和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文艺家们,如果他们的作品所写的历史事件中涉及到被“封杀”者,就要刻意或违心地采用绕开、隐瞒、虚拟甚至篡改、造假等手法,将他(她)“置之度外”。被“封杀”者在某个历史事件中,如果只是配角,倒也“蒙混”得过去;如果是主角,就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当然不符合历史真实,只能是“戏子”的“戏说”而已!
  好在历史总是在进步的。我以前看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的影片,要么不见林彪其人,要么只见他一个背影。不久前看《建国大业》,使我眼睛一亮的是,终于看到了他的“正面形象”!
  电影《太行山上》把“朱毛”改写为“毛朱”,不单是改写一个称呼,而是改写一段历史。我们不是把实事求是总结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么?如果毛泽东地下有知,他也会坚持原来的“朱毛”,而不会同意现在的“毛朱”。如果他看电影《建国大业》,说不定对林彪的“正面形象”,也会鼓掌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