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敢在网络时代冒充京官]铁路 冒充 官

  沈阳男子赵锡永,就像一个在戏台上演完帝王将相,卸妆后回到尘世里的伶人。3年来他以“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级巡视员”的身份在湖南、云南等地行骗,当地官员前呼后拥,好不威风。而今因穿帮已被刑拘。
  这样的故事,在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集权国家,曾经屡有发生。人们熟悉的俄国作家果戈理作品《钦差大臣》中那位冒充钦差的纨绔子弟,可说是沙俄时代的“赵锡永”。虽说是小说,但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而在中国古代,冒充京官、钦差以及高官亲属和亲随下去耀武扬威、骗得地方官员团团转的闹剧,也不少见。假冒的“万中书”成真的奥妙
  中国清代的文学家吴敬梓所写的长篇白话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讲一个假官员蒙骗了几位真官员的故事。结局极具戏剧性,假官员最后变成真的了。赵锡永可没有这位假官员的福气。
  这位假官员叫万青云,本是浙江钱塘县一个秀才,参加多次乡试也没有中举。他跑到江宁县碰到了已经是翰林的高某,二十年前两人结识,从此音讯杳无。此时万青云正冒充内阁中书。一一用他自己事发后的话解释:“只因家下日计艰难,没奈何出来走走。要说是个秀才,只好喝西北风;说是个中书,那些商家同乡绅财主们才肯有些照应。”
  万秀才不敢冒充进士和举人,科举时代每次考完后都有名录,冒充科名容易露馅。而内阁中书清贫,有虚名而无实利,到了明朝后期,就成为捐官者一种合适的选择。许多有钱的秀才捐钱买了个中书的衔,不可能去北京城的内阁上班,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等候时机活动一个实职。
  假万中书碰到高翰林,故人相见分外亲切,先在高翰林家里,和真中书秦某、施御史一起喝酒聊天,大谈科甲的学问。这秦中书也是捐来的官,根本不去北京上班,当然不认识“同事”万中书。第二天秦中书做东,再请高翰林、施御史和万中书赏脸。
  可哪知道就在众人就在秦中书家中推杯换盏时,钱塘县知县派衙役“跨省追捕”,将万青云捉拿。原因是负责海防的苗总兵吃了败仗,被巡抚参革,抄家时发现了万秀才拍苗总兵马匹的诗文。这本不关万秀才什么事,但中国古代官员办案,唯恐不能枝蔓,办案者一定要尽量牵连,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万秀才知道拍总兵的马屁算不了什么,可冒充朝廷官员的事情,被查出来则是大罪。此时,侠义之士凤四老爹出面,让秦中书掏了1200两银子,由高翰林出面,找到施御史到京中活动,给万青云捐了一个真中书。高翰林、施御史和秦中书和万秀才无非是场面上的一饭之交,他们为什么这样慷慨仗义?这又拜中国帝制时代司法特点之所赐。如果在一个严格按程序、按法律办事的体制下,高翰林、施御史和秦中书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万秀才的假冒朝廷官员,他们并不知情,完全不用负连带责任。然而在帝制时代却不是这样,案子怎样办,办案官员个人意志非常重要,如果他无限上纲上线,说高、施、秦等人和假官员称兄道弟,几个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而且办案者极有可能这样干,因为只有把自己所握有的合法伤害能力用到极致,才能为自己最大限度地牟利。所以凤四老爹对秦中书说:“只是一场钦命官司,把一个假官从尊府上拿去,那浙江巡抚本上也不要特参,只消带上一笔,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凤四爹的话决非危言耸听。此时,秦中书、高翰林、施御史和假中书万青云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秦中书要想不破家,只有万秀才的官司不输才行。如此,不论秦中书和高翰林、施御史多么懊悔,多么讨厌万秀才,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全力帮助万秀才。于是捐巨款为万青云谋了个真的中书身份,免了被牵连,由假中书变成真中书的万青云则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
  骗子被揭穿其实是小概率事件
  这个赵锡永和《儒林外史》中的万青云非常相似。万青云秀才出身,较有见识,知道官场的规矩,能在场面上诗酒应酬。因此他和高翰林、施御史喝酒聊天时,应答自如,处在同一个话语体系,让人信以为真。如他对秦中书解释为何不呆在北京:“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学生是就的办事职衔,将来,终身都脱不得这两个字。要想加到翰林学士,料想是不能了。近来所以得缺甚难。”赵锡永大学毕业,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亦颇有见识。因此他去南方一些三线城市冒充京官时,满口都是官方话语,如在湖南做过题为“把握机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加速发展”的报告,显得比真领导还像领导。而且他和冒充“闲职”中书的万秀才一样,不敢冒充要害部门如财政部、发改委、公安部的官员一一因为这样部门的官员多有实权,一旦冒充容易露馅。
  那些被赵锡永骗了的地方官员,也和《儒林外史》的高翰林、秦中书一样,相当程度地被骗子裹挟了,所以事情暴露后他们不愿意站出来举证。——如果没有网络的曝光,即使有其他人向这些被骗的地方官举报,他们恐怕宁愿认假为真。有媒体称:“(赵锡永)以京官的名义从低级政府骗起,然后让官员带路引荐到高级官员,这里面低级官员相当于给他的身份做了担保,有了这层担保,赵锡永便可以畅通无阻,堂而皇之地欺骗市委书记乃至一省省长。
  如果万青云拍马屁的文章不是被浙江官府查获从而跨省追捕,他的骗局很难被揭穿。同样,如果不是赵锡永去地方招摇、指导各地工作的活动报道上网,而被他所冒充的中央某机构获知,恐怕他的“京官”生涯还得延续下去。官场这类骗子被揭穿,实在是小概率事件。
  网络时代假京官还能行骗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问。在中国古代,由于信息不发达,偏僻州县和京城相隔关山重重,假京官只要演得逼真,地方官核实的难度太大,屡屡得逞在情理之中。今天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交流很便捷。为什么一个假冒京官的人,行骗三年才被发现呢?
  假京官能行骗成功,乃是权力自上而下授予的政治构架使然。在中国春秋时期,政治上采取的分封制,周天子只是天下诸侯认可的主公,诸侯对天子尽到朝觐、勤王等义务即可,所得封的辖区内,政事自主,周天子派到各国的臣子只起使者的作用,对诸侯及大夫的升迁、祸福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而在民主宪政的体制下,各级政府权力分得清清楚楚,地方政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自治,本地长官对选民负责就行,对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公事公办即可,不必逢迎。而在权力高度集中于上面的政治体制下,官员的业绩评价和职位升迁主要来自上面的意思,那么为官者最大的麻烦恐怕就是“对上不敬”。这种状况如果没有根本的改变,那么信息技术发达的优势便会被利弊的算计而抵消。试问一下,如果来巡查工作的京官是真的,地方官员因为不放心,致电到中央某部门核实,一旦被这位京官知道,后果可想而知,损害的将是不开眼的地方官本人根本利益。——多数地方官不会这样犯傻,即使万一接待一个假的京官,也无非陪了几顿酒,多花了公共财政的钱而已,对地方官的利益不构成什么损害。
  但今天毕竟是网络时代,赵锡永假冒京官行骗的事一旦在网上曝光,很快天下人共知,那些高翰林、施御史、秦中书想私下运作,替骗子漂白也就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装聋作哑。而生不逢时的赵锡永也就无福碰到行侠仗义的凤四爹了。
  这大概是今天的官场和《儒林外史》所描写官场略有差别之所在。
  (十年砍柴专栏作家、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