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侠之风流、侠之证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小者

  摘要: 港台武侠小说从开端到如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侠客形象。而侠客形象不是一成 不变的,经历了侠之大者、侠之风流和侠之证道的演变过程,分别对应着港台武侠小说的三 个时代:金庸时代、古龙时代和后金庸、后古龙时代。
  关键词:侠客;侠之大者;侠之风流;侠之证道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7)1-0069-05
  
  如果只有“武”而没有“侠”,那么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暴力的展示,只有“侠”的存在,才 有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侠”是武侠小说的灵魂,提及武侠小说,首先让我们想到的便 是栩栩如生的侠客形象,如梁羽生笔下的张丹枫、云蕾、吕四娘、卓一航、白发魔女、金世 遗等,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令狐冲、萧峰、黄容、小龙女等,古龙笔下的李寻欢、叶开 、楚留香、陆小凤等,温瑞安笔下的萧秋水、无情、铁手、追命、冷血、王小石、李布衣等 ,黄易笔下的浪翻云、项少龙、寇仲、徐子陵、燕飞等。没有这些侠客,他们的小说就没有 立足点,无法支撑。但是这些众多人物并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在港台武侠小说发展中有 其自身流变历程,在不同时代有自身显著特点。具体说来,经历了侠之大者、侠之风流、侠 之证道的演变。
  侠之大者对应着金庸时代,无论是梁羽生还是金庸的作品,都不缺乏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所谓侠之大者,也就是为国为民,这不是狭隘的“忠君报国”观念的再现,而是在现代精神 观照下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表现。梁羽生就特别强调“家国意识”。他常常将主人公置身于 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年代。侠客们往往首先要承担的是拯救国家、保护人民的重担。 他们总是风尘仆仆、东奔西走,或组织义军,或刺探敌情,或决胜战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 《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他是真正民族理想精神的化身,是一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人格的典范。他的这种人格是被放在国家存亡的命运和家族称霸雄心的尖锐矛盾中 展开的。张丹枫的先祖是张士诚,曾和朱元璋争霸天下,但最终失败,所建立的大周也烟消 云散,只留下苏州快活林旧居和宝藏。他的父亲张宗周不得不避难蒙古,并帮助瓦剌经营军 队,欲借瓦剌兵力与明朝再夺江山,而张丹枫身上便肩负着这种使命。但是他在家仇国恨中 ,逐渐“看穿了父祖辈们为一家一姓争天下,不惜借助外族的做法,是狭隘自私、不顾百姓 死生存亡和国家社稷利益的”[1]。因此,他在明朝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下,自觉 将个人利 益置于历史责任和国家民族大义之下,以天下为己任,凭着一身惊人武功和滔滔辩才,奔波 于 塞北中原之间,帮助一代名臣于谦抵御蒙古的入侵,并只身一人从瓦剌军中救出自己以前最 大的敌人,即明朝皇帝。而且,他甘愿抛弃富贵荣华,把本用来反攻明朝的祖传宝藏献给于 谦以作保卫国家的义军兵饷。所以,“他既秉承了儒家文化的血缘――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又有着江湖儿女的豪迈洒脱――视功名利禄为浮云”[2]。这一切都体现了他遵 循小局服 从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服从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应该遵 循的理想模式。张丹枫不愧是“侠中之侠”,但“如此一来,英雄侠士成了正义、智慧、力 量的化身,健全、理想的人格里激扬着民族之魂。正面英雄形象是突出了,但也难免造成人 物形象的概念化、人物性格的单一化、虚假化,缺乏对人性的深入研究,其人物形象虽高大 、光辉,却不够真实、感人”[3]。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毕竟瑕不掩瑜, 梁羽生所塑造的“侠之大者”还是武侠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群侠客形象。
  金庸同样擅长刻画“侠之大者”。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碧血剑》的袁承志,到《 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天龙八部》的萧峰,无不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他们追求的是社 会责任和群体意识,为了国家和人民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陈家洛为了“反满抗清、恢复汉 业”的国家大事,从戈壁到江南,奔波千里,不辞劳苦,最后个人感情让位于国家大计,竟 然将自己最深爱的香香公主喀丝丽牺牲了。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真正为国家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最后却屈死了。所以袁承志本来应该是一位复仇者,向明朝皇帝和满清皇帝复 仇,但是他还是深受父亲的影响,要“承”父之“志”,也就是要以天下大计为重,以一己 私仇为轻。因此,当他可以刺杀皇太极时,听说其关心百姓疾苦而并没有刺杀;当他可以杀 死崇祯时,知道对方还是以国为重而没有下手。他所做的则是一心一意“顺乎民心”地支 持 李自成的大业。至于郭靖,更是大侠中的大侠。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郭靖始 终坚持抵抗蒙古,并死守襄阳城,一守十几年,明知蒙古兵力强盛,自己迟早总会失败,但 只要能守一天就尽力去守一天,绝不轻言放弃。黄蓉本想最后关头他们可以乘汗血马脱身, 但郭靖坚决反对,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 不受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利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 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父教养了一场。”(《射雕英雄传》第40回)黄蓉只好叹道:“我原 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同上)最后夫妻俩果然战 死沙场,为国捐躯。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郭靖之所以能坚守襄阳城十多年,是因为他有 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神雕侠侣》中,郭靖在襄阳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 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 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神雕侠侣》第24 回)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也正是郭靖一生的写照。而萧峰同样是令人神往的一代 大侠,在不知自己身份之前,领导丐帮群雄保卫大宋江山而抗击异族,成就了许多可歌可泣 的英雄业绩;在确知了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之后,陷入命运悲剧的深渊,但最终还能超脱出 来,并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坚定地为宋辽两国人民的利益考虑,因为战争只会给两国百姓 带来灾难,从而为阻止耶律洪基征宋而自杀成仁,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却换来了宋辽两国的和 平和百姓的福祉,控诉了不义的战争,当真惊天地,泣鬼神,为万民所景仰。
  然而,“侠之大者”在金庸小说中并不像在梁羽生小说中贯穿始终。正如梁羽生小说中侠客 形象塑造所存在的缺陷一样,过分表现人物伦理道德的完善,使得人物缺乏真实感和鲜明的 个性力量,比如郭靖虽然性格丰满,但却总是在一个层面上不同角度地展开,少了一种深度 和震撼力。所以,金庸中后期的作品对侠客的塑造从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转向注重人的个体价 值,渐通“文学是人的文学”的艺术佳境,人性、人情、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表现。主 人公的行侠意识和行动越来越少,为国为民的道德魅力也越来越弱,但人性之美却得到淋漓 尽致的表现。杨过就与郭靖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桀骜不驯、精明刁钻,自尊和自卑都到了极 点,天性中有着几分玩世不恭,敢于冲破世间礼法习俗的束缚,毅然和自己的师傅小龙女相 爱,并反对卫道士所谓的“礼教大妨”,为了爱情而不惜牺牲一切。这一切带有强烈的个人 主义色彩。令狐冲与杨过比较相似,在他身上同样表现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色彩。他少 了杨过的一份黯然神伤,而多了一份乐观洒脱,在小说中出场便显得与他名门正派的华山派 大弟子不相符的胡作非为、自由不羁。然而这却是难能可贵的真性情。他不伪饰,任情而为 ,不迷信所谓的正邪之分,也不屈服于师门权威和门派权势,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良知和 正义,从而唱出一首特立独行的“笑傲江湖”曲。而张无忌的性格更近于我们普通人的性格 ,显得老实、厚道、善良,做事有点优柔寡断,缺乏英明果断,少见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 概,但在险恶的江湖世界更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刚从冰火岛回到中原,便面临父母双亡 、 身受重伤的命运,却不怨天尤人、埋下仇恨,反而在与死亡的挣扎中坚定了悲天悯人的人道 情怀,修成绝世神功后解光明顶之围,任明教教主,消解正派武林与明教的仇怨,共同为推 翻蒙元而奋斗。其实他正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其种种表现是自然性情的流露,最后无 意于江山天下而归隐江湖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一来,到了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韦 小宝更是普通流氓一个,除了身上还有一点忠义,他已不能称之为通常意义上的“侠”了。 金庸自己说:“小说主要是写人物,写感情,故事与环境只是表现人物与感情的手段,感情 较有共同性,欢乐,悲哀,愤怒,惆怅,爱恋,憎恨等等,虽然强度,深度,层次,转换, 千变万化,但古今中外,大致上是差不多的。人的性格却每个人都不同,这就是所谓个性。 ……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人的性格,融入在韦小宝身上了。他性格的主要 特征是适应环境,讲义气。”[4]可见金庸重视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韦小宝这个 人正如 鲁迅先生的阿Q一样,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国民性的极大内涵,也是不朽的艺术形象之一。
  如果说梁羽生极力刻画侠之大者,金庸对侠之大者有所反思有所淡化并进入侠之风流,那么 古龙则是自觉摒除侠之大者,极力塑造侠之风流。所谓侠之风流是指侠客不再囿于传统家国 天下的限制,不再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牺牲自己的个性,转而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和个性解 放。在古龙的笔下,很少涉及国家兴亡、民族大义,他更重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价值 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这样一来,古龙的中后期作品则主要描写慷慨豪迈、潇洒脱俗 、睿智善良、机敏过人的风流大侠、欢乐英雄。楚留香、陆小凤等人物一生的经历充满了传 奇色彩。他们对人生充满了热爱,充满了信心,他们的身上体现出积极追求人性自由和个性 解放的高远的人生境界。楚留香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尤其在江湖世界中是一个异类,不仅仅 因为他超卓的武功、无双的智慧,更因为他那浩然的正气、人道的思想。他冷静而不冷酷, 正直而不严肃,从不伪充道学,从不矫揉做作,也不故作大侠状。他飘泊江湖,与邪恶为敌 。在他的故事里,充满了他的冒险与刺激,充满了他的机智和风趣,也充满了他对人类的爱 与信心。正因为他对人类的大爱、对个体的尊重,在他纵横江湖的几十年中,从来没有杀 过一个人,双手从来没有沾惹血腥。就此点来说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他是独一无二的侠 客形象。他总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应该先受到法律的制 裁,才可以确定他的罪行,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一个人的生命。这种思想是与生俱来 的。这种平等与尊重源于他内心抽象的道德与良心。当然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文明社会已经成 为法律的条文,再没有人怀疑它的适用性。可是在那个快意恩仇、暴力大于法律的时代,在 那个弱肉强食的江湖世界,在那个人性的凶残肆意扩张的虚幻中,楚留香的思想无疑是一种 先驱的人道思想。所以楚留香虽然嫉恶如仇,有多少次他打败了 对手,但却放过了他们的生命,比如当他戳穿无花的阴谋时,却说:“我只能揭穿你的秘密 并 不能制裁你,因为我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神,因为我并没有制裁你的权力。”(《血海飘香 》第26章)如果说楚留香过于理想、过于完美,天上地下独一无二,那么陆小凤相对来说则 较为平实。他同样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但他不是一个完人,不是一个无往不胜、无所不能 的超人,他只是一个浪子,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没有家,也没有归宿,总是在旅途中、在 风雪中、在夕阳下、在寂寞的天地间,独自飘泊。然而他有着自己的做人原则:尊重生命和 正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他相信:“尽管恶势力会在一段时期里占有优势,但是总 会有一些不妥协,不为利诱,不为情感所惑,无视生死的英雄,出来整顿局面。而他自己, 绝对是其中的一个。”[5]所以,他凭借着“双飞彩翼”的轻功和“心有灵犀一点 通”的指 功,要不就在海上漂流,要不就在大沼泽里沉浮,要不就在紫禁城比招,要不就在冰川之中 擒凶,惩治了邪恶,声张了正义,轰动了整个武林。可见古龙笔下的侠客多是风流之侠,他 们就是要过一种率性而为、能放能收、自由洒脱的江湖生活。这种生活虽不大富大贵,却有 醇酒与香花,以及比酒更醇的友情和比花更香的爱情。他们少了金庸笔下大侠的沉重,却多 了一份空灵和一份自由!
  温瑞安笔下的侠客既有梁、金式的“侠之大者”,又有古龙式的“侠之风流”。他的前期作 品“神州奇侠系列”极力塑造的正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萧秋水就是这样的一代大侠 ,他不以武功傲世,而以一身正气傲然独立,为了民族和正义可以奋不顾身地和依附金国的 江湖恶势力争斗,并带领群雄打败金兵。“四大名捕系列”中的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同 样是为国为民的侠士,不过他们融侠士与捕快于一身,但是他们与以往武侠小说所言的捕快 是官府的鹰犬和帮凶不同,他们代表着法律正义,严惩危害百姓和国家的恶势力和奸佞,体 现了温瑞安对“侠以武犯禁”的修正。后期的“白衣方振眉系列”、“神相李布衣系列”等 作品则写出了侠之风流。无论是方振眉还是李布衣,都与古龙的楚留香和陆小凤有所相似。 他们浪迹天涯,漂泊江湖,自由而率性,管不平之事,尽显一代风流。
  金庸时代和古龙时代对侠之大者和侠之风流已经展现无遗。如果继续沿着此路走下去,无论 读者和作者都会厌倦。后金庸、后古龙时代的黄易则向我们展示了侠的另一种可能性:侠之 证道。侠之证道所指的是侠客所追求的不再是为国为民的宏大道德,也不是浪迹天涯的小我 世界,而是勘破天地生死之秘并体验其中的过程。昔日狭隘的正邪之争、武断的扬善惩恶、 盲目的意气争斗不再束缚侠客,对武道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超越、对“道”本体的追索才 是侠客所关注的重心,体现了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个体价值尊严的尊重。
  黄易的处女作《破碎虚空》的主人公传鹰“十七岁时,在一个明月照夜的晚上,登上家居附 近一座高山之颠,苦思人生成败得失、生老病死,悟到生命的无常、人的局限。自那刻开始 ,他便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勘破宇宙的奥秘”(《破碎虚空》第1卷第6章),可见 他的人生目标一开始就很明确,是为了探索天道、超越生死,其读书、学武、游历都只是一 种经验和过程,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目标。传鹰的人生再也不是金庸笔下的任重、古龙笔下的 沧桑。他超越了世间所有的烦恼,不再为情所迷,也不再为江湖正义、人间善恶所困,“为国 为民,侠之大者”也不能激起他心中的热血。对天道的追求才是传鹰的最高目标,舍此都可 以放弃,故人间情爱可割舍,民族大义可不顾。这不能代表他四大皆空、无情无义,只能说 明他的爱是大爱,是对宇宙万物生命的爱,因此要勘破生死,超越物质虚空。
  《覆雨翻云》中浪翻云和传鹰是同一类人物。他在遇到爱妻纪惜惜之后,知道了如何去掌握 和欣赏生命,使每一刻都新鲜、 感人,既迷醉于眼前的光阴,又期待着下一刻的来临,希 望时间永不消逝。可是惜惜的去世使他感叹生命无常,“当惜惜在他怀内逝去时,他想到的 只有一个问题:生命为的究竟是什么?这想法使他对生命生出最彻底的厌倦!他亦由此明白 了百年前的传鹰为何对功名权位毫不恋栈,只有超脱生死才是唯一的解脱。惜惜的仙去,改 变了他的一生”(《覆雨翻云》第16卷第1章)。在纪惜惜芳魂离去的三天三夜中,他终于 悟 通了最可怕的对手就是无影无形的命运,如果一天仍被局限在生死之间,就要被命运操纵着 ,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超越生死、探求天道,“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他由情入道, 达到了憧憬中剑道的极致,最后在和对手庞斑的拦江决战中解开了束缚生命的一切枷锁,从 而破碎虚空、超越生死。在这两部小说中,黄易给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武林高手 不再为了名利、权位、财物、武功秘籍甚至抽象的道德而争斗,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那就是对武道最高境界的追求,不断超越自己,探求生命的最终意义。
  黄易在《大唐双龙传》中重新寻求以武入道,不过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破碎虚空的美好梦想, 而是不断超越自己的生命过程。人只要不断超越自己,虽然身体的进步会受到自然的限制, 但是精神境界的进步却是永无止境的。寇仲和徐子陵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市井小混混, 但从小就努力要出人头地,虽小时候没有打好根基,显得先天不足,却能一次次不断突破自 己,旧目标实现后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直至挑战群雄、逐鹿天下。他们并不一味追求永恒 的天道,而是在生命的体验中品味个体的存在,一次次超越命运的预设,在生命的追求中寻 求生命的极致。他们往往置身于最险恶的环境中以求突破自己,因为“在高手对垒里,生死 胜败只是一线之间,精神和潜力均被提升至极限,生命臻至最浓烈的境界”[6]。 他们以“以 战养战”的练功方式,各自在不同道路上执着地前行,都是为了挑战生命的极限,实现自己 生命的价值。他们的成长过程到最后虽然没有破碎虚空,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让黄易 找到了人类突破自己的可能,验证了人生没有什么限制,人的潜力是无比的,故能不断进步 ,不断超越,创造无限可能性。
  从侠之大者、侠之风流到侠之证道,显示了港台武侠小说作家对侠客的理解经历了从政治层 面、人性层面到哲学层面的过程。这无疑拓宽了侠客的内涵,也为以后侠客形象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侠之大者、侠之风流、侠之证道只是每个时代侠客形象的大方向,不能囊括所有的 侠客形象,今后的侠客形象必将在此基础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注释:
  �[1]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2]费勇、钟晓毅:《梁羽生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3]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页。
  �[4]金庸:《韦小宝这个家伙》,引自http://www.省略/book/wu/jing-yon g/xiaobao.htm,2005-8-1。
  �[5]张文华:《酒香•书香•美人香:古龙及其笔下的江湖人生》,中华工商联合 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6]《无限的可能性――九十年代的武侠旗手》,引自http://www.省略/lite rature/wuxia/HY/hy1.htm,2005-7-19。
  
  作者李如,男,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