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预言 过时的药方】 X9添加过时硬件失败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1-0021-3      比较文学早就是一门正式学科,但其学科的正当性却不断受到来自学科内外的质疑。自比较文学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这种强烈的质疑就从未间断过,以致形成了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不断的“危机”:不断有来自学界内外的人指责比较文学的“不合法”性,从早期的克罗齐到当今的苏珊,巴斯奈特。
  1993年,英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耸人听闻地指出,比较文学即将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气数已尽。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跨文化研究全面地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把翻译研究看作主要的学科,而将比较文学视为一个有价值但次要的研究领域。”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巴斯奈特却发现事情并不像她设想的那样,在2006年发表的《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一文中,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当年认为比较文学的死亡,及翻译研究将取而代之的主张基本是错误的。她说:“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具有煽动性的声明,一是要宣布比较文学的死亡,一是想提升翻译研究的形象。今天,反观那个主张,看来基本上是错误的:翻译研究在过去30多年里发展并不快,对比依然是翻译研究学术的核心。”“而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比较文学,或贴上了其它标签,却一派欣欣向荣。”反观巴斯奈特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的言行,我们完全可以说她是做出了失败的预言,而她本人也是一个失败的预言家。巴斯奈特的失败在于她宣布了比较文学的死亡,但却没有预计到比较文学非但不会死亡,反而会在欧洲以外的地方繁荣发展,正如她所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确有其繁荣的一面,数十个国家设有分会,相关杂志、学术会议、研究生项目,以及各种学术组织的繁荣景象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坚实的研究领域而存在。”
  为什么巴斯奈特的预言会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其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中,巴斯奈特对比较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虽然在她在书中也提到了欧美之外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的着眼点却是欧洲的比较文学。她在书中所反思的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也仅仅是欧洲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欧洲的比较文学研究在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的新批评平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转变后,并没有能够解决其学科理论内部的矛盾与危机,欧美学者在跨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对翻译文本的长期依赖,致使巴斯奈特做出了错误的预言――比较文学即将死亡,而翻译研究将取而代之。
  如今,巴斯奈特又开出了新药方,意在针对比较文学目前的状况,重新为比较文学把脉,反思比较文学症结之所在。但这却是一张过时的药方。
  巴断奈特为比较文学未来发展所开出的药方如下:
  第一、老调重弹,重提克罗齐主张,否认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她指出:“谈到比较文学,我曾把它看作一个研究主题、一个学科、一个研究领域,现在却不能确定该使用哪个术语。这种不确定反映了比较文学本身的不确定性,这使我回想起意大利伟大的批评家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高度怀疑”,“应把比较文学仅仅看作一种研究文学的方法,而不是一个学科。”
  第二、同样是老调重弹,强调文学性,主张比较文学的泛化:“比较文学的未来在于放弃任何规定性的方法来限定研究的对象,而聚焦于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其实,早在1950年代,韦勒克就提出比较文学研究要以“文学性”作为比较研究的准绳:“我们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
  第三、她强调读者的作用,其具体途径就是“凸现读者的作用,对阅读过程本身进行比较,而不是预先定界来选择特定的文本进行比较。”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强调读者的接受与比较文学研究,在当今中国众多比较文学概论中基本上都有专章论述。
  比较文学自诞生之日起,来自学科内外的“危机”之声就经久不衰,比较文学学者本应当对这种观点司空见惯、处变不惊,更何况巴斯奈特的预言和理论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巴斯奈特当年的预言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中国学者陷入了对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的讨论中,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比较文学“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事后看来,是巴斯奈特的理论观点误导了中国学界。失败的预言和失败的理论现在已为预言家和理论家本人所承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理论界总是追随这种失败的理论绕圈?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不要有自己的学科理论、要不要走一条自主的学术创新之路的问题。
  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发展和繁荣,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型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在北美,美国学派力主打破局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相互对照比较的平行研究,把比较文学研究从文学史研究恢复到文学批评的研究,并把“文学性”作为比较研究的准绳,创立了以新批评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体系,并建立了美国学派。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法、美两个学派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的比较文学是伴随着中西文明的冲突自然而然展开的。虽然,有很多前辈探讨了中西的差异,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相对较晚。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和发展,中国比较文学越发意识到理论的危机。我们虽然可以借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但却时常发现这两种研究方法与中国比较文学实践的差距,所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必然要走上一条自主的学术创新之路。文学在跨文明交流中会由于文明的差异而展开异质文化的跨越比较和对话,探索文学交流中的变异问题,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可惜巴斯奈特本人也在翻译研究中提及了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但却完全忽视了跨文明的文学变异性,没有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没有意识到跨文明比较的重要意义。
  英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这个失败的预言,这张过时的药方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更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