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分析】 京东金融客服电话95118

  内容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自身存在天然的脆弱性,金融信用风险是金融信用脆弱性的集中体现。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国内的信用安全常常被国际市场冲击,造成金融信用危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与开放发展过程中,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主要体现在银行体系的脆弱上,亟需进一步健全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金融信用制度环境的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关 键 词 转型与开放 金融信用 脆弱性 金融危机 弱化路径
  作者 周新辉,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讲师。(上海:201600)
  
   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而金融的内核是信用。金融信用自身存在天然的脆弱性,从巴林银行风波到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信用自身的脆弱性息息相关。当前,经济全球化为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但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同时使各国市场的依赖性和传导性加强,国内的信用安全常常被国际市场冲击,极易加剧金融市场动荡,造成金融信用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的惊涛骇浪,促使我们深化对正处于转型中的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问题的研究。
  
   金融信用脆弱性的一般理论阐释与分析
  
  1.金融的信用经济特征
  金融是货币和信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信用这种契约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一般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一定的实物或货币为客体,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强调借贷主体在借贷活动中守信、履信的极端重要性,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信用有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之分,其中,金融信用是信用这种契约经济关系在金融领域内的延伸,是维系金融市场主体联系的纽带,表现为金融领域内的资金借贷关系。[1 ]从金融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来看,金融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与信用和信用制度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的过程。信用制度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使得金融从最初的民间私人直接融资发展到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再到以证券为对象的直接融资,促进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同时,信用和信用制度也遵循着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再到票据、证券信用的演进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因此,从本质上而言,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信用,金融和信用相互渗透、彼此推进,使得金融信用越来越成为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更成为市场经济信用文明的内核。
  2.逆向选择下的金融信用市场困境
  金融信用的脆弱性既由金融领域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也与其所具有的信用经济特征分不开。首先,从金融业自身特征看,金融是一个以经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高风险行业,它可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越来越趋向虚拟化。同时,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金融信用本身存在着天然的脆弱性。金融信用体现的是一种资金借贷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在金融信用关系发展链条中,由于现实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备的,契约主体无法掌握与自己决策相关的对方的全部信息,只有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不完全信息并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下行动,主体之间都有守信和失信两种选择。在完美信息模型下,双方守信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2 ]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单方面的占优策略往往是预计对方不守信而自己也选择不守信。在这场互动的博弈中,金融市场的主体常常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采取破坏交易制度、违背契约的举动,金融信用交易主体逆向选择的结果最后必然导致市场交易中的群体失信,从而使金融信用交易陷入困境。金融领域出现的大量违约情形即是这种金融信用脆弱性的鲜明体征,任何信用链条的断裂都容易引起连锁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
  3.金融信用风险――金融信用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形式包括信用脆弱、流动性脆弱和道德脆弱等,其中信用脆弱是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根源。马克思早就提出了信用脆弱性理论,认为信用是资本积聚和集中的有力杠杆,金融资本家的趋利心、虚拟资本运动的相对独立性为信用崩溃提供了条件。[3 ]现代理论也认为,信用的脆弱性是由信用过度扩张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造成的,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以及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信用脆弱性的又一表现。
  金融信用的脆弱性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可能面临的各种信用风险。狭义上的信用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属于违约模式,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造成的违约,进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应包括交易对手风险,即由于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而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4 ]随着社会各部分变得更加关联、相互依赖,交易对手风险会呈指数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金融信用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信用风险会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蔽。这些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高杠杆风险、法律风险、模型风险、第三方信用风险等。
  
   转型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成因
  
  1.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的表征
  第一,金融信用领域失信现象普遍而严重。随着我国金融信用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体系存在许多信用问题,金融信用领域失信现象层出不穷且遍及各大金融领域。在银行信用领域,大量银行贷款逾期收不回来,成为呆账、坏账,加剧金融系统风险。在证券信用领域,上市公司、基金公司黑幕频出,虚假信息令投资人难以适从。在保险信用领域,保险企业违规使用保险资金、投保人骗保等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金融领域违约、逃债、欺诈等行为的增多,金融信用的缺失将逐渐演变成金融信用危机。[5 ]
  第二,银行体系的脆弱是我国金融信用体系脆弱的首要特征。我国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性首先体现在银行体系的脆弱上。虽然我国银行业经过不良资产的剥离、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资产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不良贷款不断呈现“双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少银行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掩饰不良贷款数量,因而实际不良贷款率很可能高于账面不良贷款率,特别是如果按照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目前我国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左右。
  2.银行信用体系的脆弱性问题
  一是银行的信贷结构严重失衡。我国银行信贷结构的失衡突出表现在信贷期限结构的长短期失衡以及信贷发放对象单一等方面。[6 ]相关数据显示,2005 -2008年我国银行的信贷结构表中,短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总余额的比例平均为58.17%,而中长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平均为48.39%,这表明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短存长贷、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这样很容易引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对象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及房地产领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仅是大企业的1/180,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平均高达57.4%。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高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和过于向大型企业集聚,不符合银行业应秉持的信贷风险分散原则。而房地产信贷的过于集中,不仅带来了房地产泡沫问题,同时还带来了“假按揭”、“假首付”等问题,为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是银行自身的资产盈利能力较差。首先净利息比率太低,我国银行的平均净利息率仅为2.56%,比美国同业低了105个基点。其次非利息收入占比太小,我国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1%,中间业务非常薄弱。最后贷存比太低,2005-2008年,我国银行的贷存比平均为68.4%,远远低于美国银行100%的平均贷存比。以上三点,凸显出我国银行的资产盈利性较差,经营管理能力薄弱,蕴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三是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薄弱。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创新以及技术革命的出现,我国现代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就会导致金融信用体系的崩溃,从而产生金融危机。
  3.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的成因
  第一,经济转型中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我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家,目前依然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金融始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信用有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在金融信用具体业务方面还是在信用运行机制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拓展与改进,同时引进了外资金融机构,促进了金融信用的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匹配,在对传统信用遗弃的同时,一种适应新型社会的信用制度尚未及时有效建立,由此产生了社会信用的断裂与缺失,从而导致金融信用领域的失信现象相当普遍。[7 ]
  第二,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和过度行政干预导致银行系统自身发育不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虽然到2009年1月,我国四大银行基本上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政策性贷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一比重仍较高。即便是在目前的股份制银行中,由于股份制银行背后的“老板”基本上仍是国企, 国企自身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依旧被复制到股份制银行中,依然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使得我国的国有银行依然不同程度的带有行政色彩,并普遍存在内部控制问题。这样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陷和隐患,必然会造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招致巨大的金融信用风险,由此而产生了金融信用脆弱性。
  第三,道德风险加剧了我国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性。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从国家到银行总行、再到各分支机构,形成了多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呈现一个委托人对众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条冗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信息不对称加剧,管理效力递减,在风险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管制度缺损等情况下,容易导致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
  第四,我国银行的金融结构单一,获利渠道简单。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目前主要依靠利息和手续费等传统业务收入,非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比例非常低。金融结构单一、获利渠道简单无疑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过于集中,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降低,从而形成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弱化我国金融信用脆弱性的路径探讨
  
  结合我国当前金融信用领域固有的问题与症结,笔者认为提高我国金融信用体系的稳健性、弱化我国金融信用的脆弱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金融信用制度环境的建设。我国金融信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产权制度的缺失。产权制度是信用关系的前提,西方的金融信用制度是伴随着排他私有产权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8 ]因而,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起信用责任制度,从多方面有效规范金融信用各主体的信用行为。同时,应加快构建治理信用缺失的整体制度框架,包括信用法律制度建设、信用文化建设和运行体系建设等,通过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信用文化和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起一整套健全的金融信用制度。
  二是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金融市场。我们应高度重视目前商业银行所暴露出的信贷结构严重失衡、资产盈利能力较差等脆弱性问题,减少各级政府对于金融业务经营的行政干预,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手段的金融监管与调控体系,切实保障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完善并充分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间接手段,调控金融市场。
  三是完善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整个金融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中,首先应充分重视的就是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银行信用体系,整治金融秩序,加强金融体系中的市场约束与风险约束。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完善风险监控、信息收集、支付结算等系统,以获取现代量化风险管理所必需的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跟踪和预警机制。
  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我们应建立实时银行监管系统,对银行运行过程进行动态、持续的全过程监管,强化金融立法和执法,以有效监管、弱化银行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甚至消除银行脆弱性的根源。同时,随着我国信贷创新市场的不断发展,交叉性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应针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形成维护金融安全的合力,努力避免存在诸多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状况,增强应对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9 ]
  五是继续合理有效地发展和创新金融信用工具。多元化的金融结构、金融产品和市场活动不仅可以加速信用风险和负债压力的分散和缓释,而且可以增加金融业的收入来源,从而缓解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继续循序渐进地适时引进和创新金融信用工具,活跃和繁荣我国的金融信用市场。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金融信用知识创新体系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Demirgüc-Kunt A E.Detragiac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1998.
  [2 ]Corsetti G、Pesenti P、Roubini N. 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 A Macroeconomic Overview(part 1);The Policy Debate(Part 2), 1998.
  [3 ]Campbell T、Cracaw W.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arket Signaling and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80(3).
  [4 ]Hellmann、 Murdock、Stiglitz. 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2000.
  [5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 金融研究,2001(3).
  [8 ]张露.金融信用的伦理探究. 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周再清、彭建刚. 论构建中国金融信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3).
  编辑 阮子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