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接班的“民主程序”】蒋经国传 江南

  1971年底,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儿子蒋经国也已60岁了,接班的阻力已基本清除,于是决定将儿子接班之事提上议事日程。   1972年2月底,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带蒋经国到台湾南部的日月潭休假,在那里召见了台湾省议会议长、台籍政客谢东闵。蒋问谢,蒋经国随他来台工作了20多年,社会上对蒋经国的看法怎么样?谢在地方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对蒋提的问题回答比较得体,使蒋氏父子十分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蒋介石召见了与蒋经国关系极好的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上将,告诉他说,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实质上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还对王升说:“既然社会上对经国如此推崇,你去找一下谢东闵,让他正式写一封举荐信给党中央,使大家都感到经国当‘院长’是人心所向。为了使信写得有力,你可先找人草拟好带去,但不要说是我指示的。”王升立即找来一个笔杆子,以谢东闵的名义草拟了一封举荐信。信中称蒋经国“为全国上下所共举,是民意之所趋,是故顺应民意,以安民心,就是大智大爱,实为万民称颂之丰功伟业”。王升将信带到谢东闵处,谢马上拿出省议会的公用信笺,让他的秘书抄了一遍,盖上自己的印章。
  蒋介石和蒋经国看了谢东闵的举荐信很高兴。蒋介石又将此信交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宝树,说这封信是谢东闵特地派人送到台北来的,谢关心国家大事,其爱国之心令人钦佩,嘱咐他在下次中央常委会上宣读。
  1972年5月26日,国民党举行中常委会议。会前半小时,蒋介石示意张宝树将谢东闵的举荐信递给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看。严知道蒋要儿子接班,就低声对蒋说:“总统,那我今天就辞去副总统和行政院长。”蒋见严把话挑明了,就说:“副总统就职才6天,不能辞,你只辞行政院长。”于是,中常会在会前搞了一个临时议程,讨论谢东闵的举荐信和严家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并提名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会上,张宝树宣读举荐信后,会上鸦雀无声。因事情来得突然,与会者不知如何应对。严家淦讲完后,会上仍然没人表态。蒋介石见冷了场,便提议说:“赞同严副总统提议的,请站起来!”与会的中常委慑于蒋的权势,都站了起来。
  会后,蒋介石授意新闻媒体对蒋经国进行宣传,又做“立法委员”的工作。结果在立法院通过蒋经国的任命时,在408票中,蒋得了381票,顺利通过了任命。在台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老子做总统,儿子做行政院长的特殊政治架构(见人民日报社编印的2007年第13期《文史参考》)。
  纵观蒋经国接班的过程,不难看出,尽管整个事情是蒋介石一手策划和掌控的,可从表面上看,却是充分发扬了民主,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完全符合干部选拔的程序和要求。一是有群众推荐。既有谢东闵的举荐信,又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群众基础非常好,让人感觉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二是有组织考核。除了对推荐人作了精心考核外,对接班人蒋经国,蒋介石也代表组织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考核,以组织的名义作出了“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确为多难兴邦的辅国俊秀”的结论。三是有集体研究。中常会将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作为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全部站起来“一致通过”。四是投票表决。立法院按法律规定,全体立法委员对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进行表决,然后才正式任命。你看,蒋经国接班多么中规中矩,多么让人信服。这样的导演、策划,真是“太有才”了!
  事实上,蒋介石让儿子接班,做的是一笔政治交易。对蒋经国接班立下大功的谢东闵,蒋氏父子投桃报李。1972年6月1日,蒋经国到行政院宣誓就职时,任命谢东闵为台湾省主席。对另一员大将王升,蒋介石任命他为总政战部主任,军衔由陆军上将升为二级上将。1978年3月,蒋经国任总统时,又提名谢东闵为副总统。
  看来,“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谁都可以用:群众可以用,官员也可以用;开明人士可以用,独裁者也可以用;可以充分集中集体智慧,也可以体现专制者的意愿;可以顺应民心民意,也可以堵住别人的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用好了,让儿子接班这种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都可以包装成进步的、民主的新东西。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民主有真假之分,假民主比不民主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