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最早的水兵连|07式军官呢子大衣

  1949年4月23日,伴着葬送蒋家王朝的隆隆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长江岸边宣告诞生。人民海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百余年来屡遭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历史的终结。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935年组建于四川旺苍县的红军水兵连当属我军建制最早的水兵,这支水军为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大学水兵连,速架苍桥任务艰,会合中央西蜀去,嘉陵强渡震山川。水兵夜摸陵江渡,田敌狂轰作业欢,速起长虹飞跃过,千军万马走西川。”这首诗是当时的水兵连连长杜万荣所作的《强渡架桥》,描写了水兵连强渡嘉陵江的情景。杜万荣是阆中朱镇人,1933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次年入党,时任水兵连连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政委。
  水兵连在旺苍东河泅渡训练、造船的地点和数十里扛船路线,是中国革命历史独特而又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水兵连组建遗址已成为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广元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军旺苍坝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渡赤水北上,进入川南,进抵长江南岸。川军刘湘集中36个团的兵力乘机南下,沿江布防,全力堵截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中共中央致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要求红四方面军迅速集结主力,于近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协同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总部接电后,立即在旺苍坝(今旺苍老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强渡嘉陵江,实现川陕甘计划,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张国焘、徐向前、王树声,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等直接指挥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2月中旬,为西渡嘉陵江的战略需要,红四方面军决定从红军大学干部队,红三十军、三十一军的干部教员中抽调有一定游泳、划船技能的指战员共220余人,组建红军第一支水兵部队,直属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由副总指挥王树声直接领导。选在旺苍坝王爷庙戏楼(今王庙街85—87号)召开了水兵连成立大会,王树声到会祝贺,他说:“经研究,水兵连直接归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处领导。因为四川河流多,保留这个连有好处,你们要做好一切准备,加强划船、架桥和游水训练,在训练中要开动脑筋找窍门,做到技术过硬,机动灵活。”王树声的讲话,使战士们深受鼓舞。水兵连由田启堂任连长(后为杜万荣),胡孝宏任指导员,下辖4个排,16个班,成为人民军队最早的正规水兵建制。
  水兵连组建后,把训练基地选在旺苍长滩坝古渡口。在这里,战士们在嘉陵江的支流东河里开始了浮水、划船、架桥等水上作战训练。
  2月的川北,天寒地冻,河面上还结了一层薄冰。但只要一声令下,战士立即扑向河中。每天从早到晚,滔滔东河里涌动着无数“浪里白条”,练习浮水、划船、架桥的本领。由于天气实在太冷,有两名战士冻伤了,但战士们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王树声知道后,立即下命调整训练方案,改为上午划船,下午游水。2月下旬,王树声到水兵连检查训练情况,对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毛病,如推船时身体前曲度不够,两臂不直,出力不猛,影响了船的初始速度;划船时桡片入水过重,力度不够,影响了船的行进速度等。
  3月8日,王树声亲率一个步兵营到水兵连,指导训练步兵、水兵协同渡江。第二天他在训练场观看渡江演习,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要求。此后,他又组织步兵分批参加训练。3月中旬,水兵连曾到广元虎跳驿一段嘉陵江上试渡。
  另一方面,为保证大部队顺利渡江,红四方面军总部动员一切力量造船。徐向前亲自率人勘查,最后将造船地点选在了离苍溪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场。这里与主渡口相距不远,中间隔着一座山,山高林深,山脊后还有个宽广的平坝子,可以集结部队。
  当时,参加造船的铁匠和木工,背着干粮、带着工具,跋山涉水赶到王渡场。当地群众从几百里外运来大批木材,拿出了自己的床铺、门板、棺木甚至油漆嫁妆用的桐油。在根据地人民的倾力支持下,一个150多人的红军“造船厂”在丛林中秘密地开工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渡场红军造船厂便按上级提出的“小巧灵活,划行速度快,便于搬迁”的要求,造出了75只身长一丈四,形似登陆小艇的“五板子船”,每只可容一个班的红军战士,非常适合强攻渡江的需要。他们还如期制成3座临时浮桥构件。与此同时,嘉陵县和嘉川造船工人也在猫儿跳、永宁铺赶造了40余只船。
  红四方面军还组建了一个由木匠、铁匠组成的船工会,领导人为张正宽,其主要职责是为水兵连制造和维修船只。
  强渡嘉陵江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源于秦岭山脉陕西凤县嘉陵谷,自广元起,汇合白龙江,蜿蜒出没于深山峡谷之中一泻千里,流至重庆后汇入长江。江阔水深,水流湍急,两岸多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险要,堪称天险。川军邓锡侯、田颂尧为了阻止红四方面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一线。
  为了寻找合适的渡江点,徐向前带人翻山越岭,勘察沿江地形、水文情况,了解对岸敌情,最后确定在苍溪城南至阆中之间的塔子山一带实施主要突破;另在苍溪城上游50里的鸳溪口和下游40里的涧溪口作为渡江突破点。这一带江面宽150米至400米,水流缓慢,水深3到5米,岸滩较平坦,便于红军登陆作战。守敌是屡遭红军打击的田颂尧部3个团,防守正面宽约30公里,前沿只有4个营,且士气低落,防守较松懈。
  3月中旬,红军总部在广元王家坝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军事会议,进一步研究渡江作战行动。具体部署是:由余天云、李先念率红三十军在苍溪塔子山附近五六里的江面实行重点突破,渡江后立即向剑门关进击。由王树声、张广才率红三十一军从鸳溪口渡江,攻克剑门关后立即向昭化、广元进取,以阻甘南胡宗南部。由何畏、詹才芳率红九军从阆中以北渡江,并从速消灭阆中、南部之敌。由王宏坤、周纯全率红四军为第二梯队,渡江后进取梓潼。红三十三军留守根据地。
  渡江前一天,王树声亲自到水兵连进行战前动员。他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就是强渡嘉陵江!嘉陵江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渡船不易掌握,你们要保证渡船准时到达对岸,否则,就会影响整个渡江战斗。”他还强调说:“渡江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就在你们水兵连!大家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即使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决完成任务!”听完王树声的动员,全体指战员个人摩拳擦掌,纷纷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3月28日晚9时许,嘉陵江江面雨雾弥漫,能见度极差,正是渡江的极好机会。前线指挥部发出渡江的战斗命令,水兵连迅速将70多只“五板子船”推入江中。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两个营和总部教导营的指战员迅即登上小船,以瓢代桨向西岸猛进,不料他们上岸摸掉三道岗哨,向东岸红军指挥部发信号时被敌发现。奇袭立即变为强渡。红军塔子山上20门迫击炮和几十挺机枪一齐怒吼。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突击部队的勇士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嘉陵江成功,水兵连大船小舟直取对岸。
  “咣咣咣!哒哒哒!”敌人以密集的炮火封锁江面,嘉陵江腾起一个个冲天水柱,突然,一发炮弹袭来,渡船上老船工牺牲了,小船忽被托上峰顶,忽被荡入浪谷,19岁的红军女战士石磨玉立即抓起双桨向前狠命地划。又一发炮弹飞来,船在巨浪中猛烈颠簸,石磨玉小腹中弹,肠子流了出来,鲜血湿透了衣襟。她咬紧牙关,用手把肠子塞进去,又握紧双浆向前猛划起来。登岸后,她双手紧捂腹部,紧走几步,倒在了血泊中。她睁着双眼,吃力地抬起头,望了望战士们远去的方向,永远长眠在了沙滩上。
  与此同时,其他两个渡江点的红军也强渡成功,还用上了木板、水桶、打谷子用的拌桶等作为渡江工具。中午,红四方面军全部渡过嘉陵江。至此,川军苦心经营的600里江防,一夜之间被红军彻底冲垮。
  蒋介石闻嘉陵江失守,大为震怒,于4月2日发电令:“查嘉陵江向称险要,徐匪一部突破嘉陵江,苍溪、阆中、南部亦竟相继撤退,盖川陕边防剿匪督办第十二路总指挥,四川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着即撤职查办;其副军长孙震,辅助不力,记大过一次。”
  强渡嘉陵江战役,实现了“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目标,为中央红军入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3月28日起,近10万头戴斗笠的大军跨过嘉陵江,开始了长达18个月、漫漫万里的征程。
  水兵连船载红军先头部队抢渡嘉陵江成功后,晚10点开始架桥,战士们把鹅卵石装入竹篓,沉入江底,用条条木船连成了宽3米多、长200多米的一座浮桥,又坚守桥头、维护浮桥安全,直到5月任务完成,方随红军主力之后北上长征。
  (责编 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