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姓入闽入台】台车入闽

  溯源   詹姓来源支系较多,且为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   一是黄帝崩,守护灵柩的子孙,得以瞻仰黄帝的遗容自感荣幸,受人尊崇,这批子孙为纪念这种非同寻常的荣耀,瞻同詹,便以詹为姓。
  二是周宣王支庶子孙,封为詹侯,其后裔遂以詹为姓。
  三是以官职为姓,周朝有一种管理卜巫的官职,称为詹尹,詹尹的后裔以官职取姓为詹。
  四是春秋战国时,有地名曰詹,居此的人以詹为姓。
  五是《姓氏考略》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
  历史上形成詹姓的郡望有河问郡望和渤海郡望等。
  詹姓入闽
  詹姓先祖入闽,先后也有多支派系。晋“永嘉之乱”,中原八姓入闽,其中詹姓为八姓之一。詹秉邦带兵入闽居建州。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兵入闽,军中有队正詹英、詹次。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入闽,前锋兵马使詹缵随军入闽后,退居仙游县植得山下,后由仙游迁晋江,居晋北泉山,即今泉州靖源山。
  南唐灭闽,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据漳、泉二郡。詹缵裔孙詹敦会与留从效交往密切,受邀出任南安小溪场(今属安溪县)场监。他因这里“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申请置县并被批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任首位清溪县令,清溪即今安溪,安溪詹姓均为其后裔子孙。
  台湾《詹姓族谱》载:南朝陈时,河南詹姓始祖詹大公;数传至宋初,詹大任偕子迁居江西广昌;北宋末,詹学传避乱迁至福建宁化,后迁至广东大埔;其长子詹泰(黑龙)徙居福建永安,裔孙繁衍漳、泉、汀,进而到台湾各地。
  詹姓入台
  安溪詹姓入台安溪詹姓1.5万多人,均为詹敦仁后裔。敦仁卸任后,择址佛耳山,兴建“清隐堂”,著有《清隐堂集》,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去世。众念他置县安民,守节清廉,为其立祠。南宋成淳四年(1268年)敕“灵惠”庙号,八年(1272年)敕封为靖惠侯。灵惠庙位于祥华乡美西村,为安溪文保单位,庙内楹联有“十代科第长流远,忠谏大夫姓名馨”。其墓在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亦为安溪文保单位。城关詹公祠,又名詹敦仁纪念馆。楹联有“文章华国鸿范长贻后,儒述谋身清标宜溯先”。
  《清溪詹氏族谱》为詹敦仁后裔总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民国25年(1936年)第三次续修。30代起昭穆:盛时方出仕,儒术可谋身。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
  敦仁后裔今居祥华乡近万人,西坪镇2000多人,蓝田乡1000多人,散居湖头镇、虎邱镇等乡镇也不少。早期渡台如乾隆年问詹扬淇入垦今台北市大安区,詹宝仍、詹明富入垦今台北树林。道光年间詹盛远入垦今台北市汐止。詹雨生入垦今屏东恒春。近代多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而去台湾、香港的更多。詹廷英先去日本,后回厦门经商,富甲一方。其子孙又在台湾发展。据统计现居台湾的安溪詹姓族亲多达数万人,其中詹士帝为多卿詹氏迁居台北市泰山保西努坑的开基祖。
  德化詹姓入台宋时詹宁八由安溪迁入德化县上涌镇桂林村,后裔詹宪为清副使,子孙多人外迁至厦门、台湾。
  泉州鲤城区詹姓入台安溪詹仰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居御史,退隐筑府第于泉州桂坛铺,俗称詹厝埕。筑“笋江水榭”于晋江北岸,子孙分居浮桥、霞洲,又外迁到香港、台湾等地,浮桥为著名侨乡。
  龙海詹氏入台龙海詹姓由安溪詹敦仁后裔迁入,嘉靖年间有詹阿合徙居台湾竹塘。
  惠安詹姓入台惠安詹姓也多来自安溪。主要分布在崇武镇2300多人,螺城、螺阳二镇也不少。崇武镇有詹氏宗祠,上世纪末由居台等地宗亲捐资重修一新。中厅称“清隐堂”。《崇武佛耳詹氏四房族谱》载:12世炼公,号德昌,居台湾,生道光乙酉(1825年),卒光绪辛卯(1891年)。崇武为渔区,詹氏渔民出海,亲帮亲,邻帮邻,随后不少詹姓居民定居台湾,繁衍子孙。崇武詹氏宗祠重修,就有其居台族亲捐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