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寓意好吗 [风正一帆悬]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教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改革洪流中教师如何才不会迷失自己,如何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一、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二、更新理念,转变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三、重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挑战;策略;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我们欣喜地发现:三维目标已经成为教师们教学的指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教学课堂主流;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也正向多元化发展……,改革一方面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师原有的经验和习惯,在改革潮流中我们的教师,我们的语文学科资源也正在完善和丰富,也正随着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了起来。
  “课程即教师”,新课程寄寓着我们的理想,教师是实现新课程的希望,课程研究提到“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课程发展和学科建设中,没有教师的主动适应和变化发展,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教师。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中最有智慧、也最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在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这一平台促成教师自身的发展过程加速。所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去主动适应,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现代的教师工作已超越了经验阶段,教师的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教师专业知识应用三方面构成:原理规则性知识,也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法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也就是像医生,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
  2、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创造的基础除了开展教学科研,就是不断进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把发展、研究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团队合作,在研究探索中完善自己
  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行的合作。乍看这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但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教师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别人的经验,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信息时代,自我封闭等于拒绝更多的信息来源,就可能为别人已有的成果付出无效劳动。
  4、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发展自己,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决定课程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是文本的又是体验的,是独特而变化的,是教师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这也需要教师发展必须加强教学研究。
  二、应对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因此它将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和命运,而教师作为课改实践者,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新课改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新课改,教师要转变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课程既要反映先前的知识体系,更要把学习和眼前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学生对知识地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和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构建,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对每个人而言,知识不仅是直接接受、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每个人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行为以及将来可能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丰富、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
  思想决定行为。在课改中,教学观不改变,教学难有起色。首先,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过程,而是创生和开发过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问题的探索性,信息呈现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也就是在教点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学习,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三、应对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心得
  新课程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理念是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体位得到了重新确认,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重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树立大语文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中重要性。可以利用班会的形式,给出这样一些话题“语文是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语文是窥视人类心灵的窗口”“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学生可以自选角度,结合自己多年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语文的重要性。通过这扇窗户可以看的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窥到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可以察觉丰富多彩的人生形态。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语文的重要意义。还可以通过唐诗歌宋词的诵读、改编文学剧本、语言情景对话、文学名著研讨会……让学生为祖国语言的表情达意而倾倒,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文化的熏陶。此外结合当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世界的联系沟通越来越密切的形式,把语文学习和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对美要有深刻的体会,善于切中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面对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创造性的应用教材,善于向广阔的生活资源中寻找素材,作到教材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社会发展同步。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本形式、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正视这一语言现象,利用这一新的教学资源,开辟教学新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人生观念的薄弱,开展为自己拟写“座右铭”这一实践活动,即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些时候还可以大胆的音乐引入课堂,以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歌词的优美,含蓄的表达。这些方式的引入之所以会取得好的效果,就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语文的综合性,又最大限度调动了学习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3、在实际中应用语文,拉近语文和生活的距离。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向更广阔的课堂——生活中去学习。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商店寻找错别字,并分析形成错别字的原因。开展为大同云岗旅游节,我为北京申奥成功拟标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习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关注社会。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让他们在生活舞台中担当主角。随着学习空间的转换学声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所以教师当学生要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新课程为教师,为语文学科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作为新课程中的学生,教师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新课程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促进语文学科资源的开发,让我们携起手来,将课改进行到底,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在不断的努力与追求中,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立体教学论》孙春成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