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语言_运用积极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希望

  〔关键词〕积极语言;小学生;希望   小学三年级课上,数学王老师讲评考卷,对着王朵朵大声指责:“这道题你在前天做练习的时候,明明做对了,为什么考试却错了?”老师把朵朵的卷子“啪”地一下拍在桌子上,朵朵浑身猛地抖了一下。
  “这题我不仅仅是讲了很多遍,还让你们做练习了,你有啥理由不会啊?”
  老师走到朵朵身边,“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回答啊!”
  朵朵:“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我就是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长心呢?”
  朵朵低下的头抬起来,低声说:“对不起,老师,我对不起您,我错了!”
  班上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七个学生的身上,王老师一并叫起这七个学生,用手指扫射般指点着他们低垂的头:
  “我明白了,你们都无心,难怪你们成绩差!”
  以下是我和王老师的对话:
  王老师:“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会的题目,考试却出错!”
  我:“你用什么方式了解过
  原因?”
  王老师:“我就是问‘为什么’啊。”
  我感觉到她的“为什么”承载了太多指责的味道,仿佛一座山压在学生身上,以致学生们只会说“对不起”。
  当我把那句“为什么”夹带语气演示给她的时候,王老师的眼圈红了……
  这是一个责任心非常强的老师,她接手的这个班比另外一个平行班学业成绩本来就要好一些,而她的目标是要更好,要在区考试中再提高一分。为此,她早来晚走,着急啊!
  王老师捶胸顿足:“这一分咋就这样难呢!我明明讲得很清楚,怎么他们就会出错呢?为什么平时不出错,考试的时候要出错啊?”
  【情境分析】
  在上面的情境中,外部控制式的心理操作在运转。当学生被教师指责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内疚感油然而生。作为权威的代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到一个眼神,大到一声怒斥,都会让学生感到无助。按照这个模式继续下去,学生会逐渐相信教师能操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这种体验剥夺了每个人生命深处对希望和自由成长的感知。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人失落的时候,人自身的内部心理防御机制会发挥作用,以此摆脱烦恼,减轻内心的焦虑不安,恢复心理的平衡与稳定。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会通过指责学生来保护自己内心的平衡,反复使用呵斥方式问“为什么”即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果把情绪比作一条充满力量的河流,学生则迎面被这条情绪之河所淹没了。
  显然,通过这个方式无法获悉问题原因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使用消极语言时,没料到这样的防御方式不仅仅伤害了平时练习无错、考试出错的朵朵等学生,甚至给全班学生都造成了伤害。笔者对此进行了学生访谈。
  1.朵朵的感受
  “我是一个无心的人,真对不起老师,我让老师气得发抖,我是不对的……”
  “我怎么这样笨,我为什么练习的时候能做对,考试却不对。我总是奇怪地出错,我是一个另类的人,注定和别人不一样。”
  “考试成绩差容易使老师伤心……”
  2.其他学生的感受
  访谈的情景很特殊,还未等到笔者问,学生们争着问我:
  “老师,我们是不好的孩子吗?我们为什么总让老师伤心呢?”
  “老师,我也常常让我妈妈伤心。唉,看来,我是个容易让人伤心的孩子。”
  “你不是容易让老师和妈妈伤心的孩子,你是一个不长脑子的孩子……”坐在身边的同学给他补充,这个语气听起来就是大人的翻版。
  “老师,我要向你说一件事儿,”一个女生指着坐在她斜对面的男生说:“他不仅让我们王老师伤心,他还让英语老师伤心呢……”
  这些不良的感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可能会造成诸多不良的行为后果。
  (1)学生不自信,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怀疑;
  (2)学生不再专心听课,而是更多关注老师的语气和情绪;
  (3)学生对自己感到失望,不喜欢学习;
  (4)学生不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而是直接接受贴在自己身上的心理“标签”;
  (5)老师的指责影响学生对同学的看法和态度。
  ……
  教师遇到问题时给学生积极正向的希望,不仅可以发现问题原因,有利于问题解决,还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我们来分析案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1.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师并不期待学生的回答
  虽然是问句,但教师似乎并不期待学生说出真实的原因。每句话都如连环炮发出,问话中充满着指责和埋怨、气愤和歇斯底里的情绪:
  “这题我不仅仅是讲了很多遍,还让你们做练习了,你有啥理由不会啊?”
  “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回
  答啊!”
  教育生活中,教师的问题都应该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问话不是为了获得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有利的信息,这样的问话是会起到负面作用的。每一颗弱小的心灵都是敏感的,每一种让学生无奈的指责都不啻于给学生当头一棒。
  (2)教师指责过度,容易引起学生的自责
  教师说:“我就是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长心呢?”
  这句话是教师给学生贴的消极标签,心智并不成熟的学生就把这个标签接受了,贴在对自己的评价里。
  2.积极建构是关键
  教师转变自己,最关键的一步是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当作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如此,教师将陪伴学生共同去探索问题到底在哪里,给学生最有力的成长扶持。   第二,教师可以把学生与问题分开,使学生能清楚地审视问题。如此,学生将不怕问题,勇敢回忆和分析问题,促进思维和心灵的成长。
  我们来试着用想象建构一个新的教室生活情境:
  教师走进教室,带着遗憾的表情,告诉学生们:“这次我们班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我并不相信这是我们真实的水平,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些原因,如果我们找到了,我们的成绩就会提高。你们有决心和老师一起寻找我们失分的原因吗?
  一些学生小声应和着教师:“有!”
  教师说:“能不能再大一点声音?和老师一起喊出来——我们有信心!”
  我们首先为我们自己的信心鼓掌。下面,我们看着自己失分的题,慢慢地、细致地回忆,寻找当初失分的原因……
  以上情境,是教师用积极语言构建的,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征和具体教室生活情形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建。
  我们来试着改写教师的日常语言,通过教师的积极语言来培养学生希望的品质。
  改写1:“这题我不仅仅是讲了很多遍,还让你们做练习了,你们有啥理由不会啊?”
  教师的这句话明显是一种强烈的指责。在教师的指责之下,学生不会思考错在哪里以及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而是被动接受指责,养成消极习惯。
  教师可以尝试说成:“我想了解一下这道题为什么会做错,你们能认真回忆一下考试的情境吗?你们也可以比较一下做作业的情境,想想当时你们是如何计算得非常精确的,二者有何不同。不要着急,好好想想,再慢慢告诉我,好吗?”建议教师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全班学生,鼓励学生回答。
  这样的语句和眼神显示出教师恳切、平和与饱含希望的态度。
  其实,在访谈中,我发现了学生出错的各种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发现这个题做过,做这个题的时候不是很用心,想着毗邻它的那个较难的题;有的学生是因为看到这个题最熟悉,就马虎了;有的学生不是因为不会,而是最后的步骤计算错误;有的学生整个考试都充满着焦虑……如果教师改变语气和话语内容,一定也会获得这些问题的信息。
  教师应放弃绝对观念(例如,“我讲过的,你们练习过的,考试就必须得到满分”),通过轻松的言语来保持自己愉快的心境。同时,要帮助学生摆脱内疚的心情,将关注的焦点放到当下的问题中来。不指责学生为什么错,而重点指明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会更好,有多少种方法改正错误,学生怎样尝试这些方法。
  改写2:“我就是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长心呢?”
  教师的原话中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负向评判。
  可以改成以下的话语:“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人每次对自己的进一步了解都是一种成长哦。当你说‘老师,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时,我看到你心底的语言是:我和老师一样很想了解原因,只是我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个时候,建议老师用温和的目光对朵朵们予以鼓励。
  教师应肯定孩子说出自己迷惘的勇气,并给予孩子鼓励。这是一种积极品质的培养:无论何时,都不放弃努力思考。
  改写3:“我明白了,你们都无心,难怪你们成绩差!”
  教师消极的语言表述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心生失望,疏远省察问题,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被动、逃离。
  建议教师这样说:“看来你们所出的问题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可能有不一样的原因。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的原因,你们就会有所进步!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困难并勇敢地跨越过去。”
  通过积极的言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接纳,并引导学生看到积极的未来。
  教师通过使用积极语言可使得学生学习到以下希望品质的行为特征:乐观积极,以积极心态看待现实生活,高高兴兴地生活在现实中;认为好事总会发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在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不放弃希望,自己努力并适时寻求外力帮助,相信未来会更好。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