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1、黑胫病   马铃薯植株的黑胫病和块茎的软腐病是分布很广的病害,在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尤为有害。症状:当湿度过大时,黑胫病可以在植株任何发育阶段发生。黑色粘性病斑最通常是从发软的、腐烂的母薯沿茎杆向上扩展。新的薯块有时在顶部末端腐烂。幼小植株通常矮化和直立。可能出现叶片变黄和小叶向上卷曲,通常紧接着就是枯萎和死亡。当块茎表面潮湿时,软腐细菌可能感染皮孔,引起环形凹陷区,在茎运输和贮存时,腐烂可能迅速从这里传播开来。在田间或贮存期间,软腐通常发生在块茎机械损伤或者由病虫害引起的拐伤之后。感染组织变湿和乳化至变黑和软化,而且很容易与健康组织分离开来。
  2、防治措施:黑茎病的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2.1药液浸种: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种,取出晾干后播种。
  2.2建立无病种薯生产基地,生产健康种薯。种植者应选用健康种薯。
  2.3避免在低湿地种植马铃薯,以减少植株发病率。
  2.4入窖及播种前,淘汰茎脐部变黑的块茎。播种前催芽和切块时,发现病薯立即淘汰,并对切刀严格消毒,用5%的高锰酸钾液浸泡切刀。最好采用整薯播种。
  2.5收获、运输过程中,应防止薯皮擦伤。贮藏前使块茎表皮充分干燥,贮藏期间注意窑内通风,防止薯块表皮出现水湿导致发病。
  3、晚疫病
  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病菌可浸染叶片、茎及薯块。叶片多从尖端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黑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病斑边缘上生一圈白霉,严重时植株一片焦黑,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水浸状的病斑出现在叶片上,几天内叶片将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看到白霉似的孢子囊梗。通常在叶片病斑的周围形成淡黄色的退绿边缘。茎上病斑很脆弱,茎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在某些条件下,有病斑的茎杆可能发生萎蔫。该病害最适宜的温度是10-25℃,同时有较大的露水或降雨。通过雨水从茎、叶上淋洗到土壤里的分生孢子而感染的块茎有褐色的表皮脱色将块茎切开后,可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明显以后次生致腐生物将在坏死组织上发育,并在贮藏期间发生普遍的腐烂。
  3.1防治措施:一旦田间发生晚疫病,防治则靠寄主(品种)的抗性及喷洒药剂。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3.1.1厚培土:由于晚疫病的病菌孢子随雨水渗入地下带到块茎造成危害,而厚培土可有效地起到对病菌孢子侵入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厚培土,以减少病菌对块茎的感染。
  3.1.2割秧防病:对于种植密度大、行距小、不便厚培土的地块,特别是种薯生产田,一旦发生晚疫病,要在病害大流行前及时将薯秧割去并运出田外,防止病菌侵入块茎造成危害。
  3.1.3把住种薯质量关:块茎是传播晚疫病菌的主要途径,因此,收获和播种时一定要严格淘汰带病种薯,发现病薯应及时淘汰并深埋以切断病源。
  3.1.4药物防治:种薯生产田一般在7月初雨季到来时,要定期喷洒防晚疫病的药剂。可采用25%的瑞毒霉或代森锰锌、克露、瑞毒霉锰锌等保护性和系统性的杀菌药剂,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可有效治晚疫病发生或控制病害的发展。
  4、环腐病
  环腐病一般在开花期前后开始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底部的叶片变得松驰,主脉之间出现淡黄色。并随即死亡。茎和块茎横切面出现棕色维管束。一旦挤压可能会有细菌性脓液渗出。块茎维管束大部分腐烂并变成红色、黄色、黑色或红棕色。块茎感染有时可能会与青枯病混淆,除非在芽眼周围不出现脓状渗出物。环腐病是一种主要靠种薯传播的病害,它存活在一些自生的马铃薯植株中。细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可能被携带在工具、机械、包装箱、袋上。
  4.1防治措施: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4.1.1定期拔除田间感病的植株。
  4.1.2选用脱毒无病种薯,杜绝种薯带病。
  4.1.3播前在200℃從条件下催芽,同时淘汰病薯。切块时切刀和切板要用75%酒精或福尔马林消毒,并用草木灰拌种,严防切刀传病,对贮藏窖、工具等也应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