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谈谈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246-01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们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不去简单的灌输,而是努力设计好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力求做到不是教师“教”,而是“引”。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变教师唱主角为师生互动互教互学。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以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目标。我们要积极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努力探索课堂活动,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创新教育,搞好素质教育。
  一、大胆创新教学思路
  学生需要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旧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不合时宜了,它需要注入新的时代血液。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及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一定要学生自觉、自主地“学”,教师灵活具体地“导”;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创造新的教学思路。
  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三、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学生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具有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四、积极探索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探索的出发点是:新课标主张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承担者,更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他们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书的工作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和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去深入思考问题。立足于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敢于争议,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保护学生独特见解,激励学生“敢于求疑”,努力开展课堂论辩活动的条件。将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再出示准备好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联系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解答问题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
  五、优化教学手段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洁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研制工作,为学校配置全套数学教具。
  教师有教具,学生应该有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得见,摸不着,有一 定的局限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应该抓紧对小学数学学具的研制和开发,通过试验,逐步推广使用。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21世纪数学教育中将被广泛应用,目前也应抓紧研究开发,并注意规范、系统,逐步积累经验和推广应用。
  六、多次反复,随时调整教学
  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难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