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一道可口的菜]30种最常吃的家常菜

  曾经,全国上下的电视荧屏上火热上映着韩国的励志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我也是个韩剧迷,因此大有感触。无论是长今对待烹饪、行医,还是我对待教学、学生,这其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用心去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凡事都从需要者的角度去考虑,给他最好的。
  工作至今,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最近,我也越来越感到困惑,我的语文课堂该怎么办?书看得越多,接触的信息越广泛,我似乎都有误人子弟的想法了。其实,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能上好课,并且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我当然也有这样的愿望。如果此时此刻让我谈“我的好课观”这个问题,我希望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厨师,我“烧”的语文这道“菜”能让我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色”“香”“味”“意”“形”等各方面的魅力。
  一、“色”——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彩色的
  世界之所以奇妙,就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彩的事物。火红的太阳,银灰的月亮,碧蓝的天空……组成了绚丽多姿的地球。语文课堂也是这样的。例如,上《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仅仅是让学生反复地读铅灰色的文字,怎能让学生感受到松柏的苍翠、沃野的丰收、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呢?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抓住秋天的五彩缤纷来展开教学,如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一碧如洗的天空、咧嘴的红石榴、黄澄澄的柿子……这样富有明艳色彩的课堂怎能不吸引学生?
  二、“香”——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书香
  语文是什么?当然是让人的思想遨游在语言中,让人的情感激荡在文字里。一节好的语文课,我觉得应该是充满浓浓的书香的。一节好的语文课,不能单纯地就某一课上某一课,而要适当地增加相关的文章或片段,让课堂因为书香而充满魅力。例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仅仅通过读课文,那种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理解可能无法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而窦桂梅老师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采用了组文的教学方式,用各种各样写圆明园的文章,多角度地去敲击学生的心门。这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最大限度地充满书香的好处。
  三、“味”——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也备受冲击。例如,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后,不管是什么内容,哪怕是生字词语的出示,教师们都要做个课件来展示一下,使用电教设备仿佛成了必须的教学手段。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当一部小说被拍成直观的电视剧以后,往往会让人有不如书看得过瘾的想法,即使是最好的影视剧,也不过是“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精华”,而不能百分百地反映出书籍作品。因为,现实的画面总比不上想象中的画面来得完美。语文,也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变得美丽的。例如,上《莫高窟》,我们看一看宣传片或者是图画,就知道莫高窟的壁画、彩塑是怎样的了。但是,文中描写飞天的那段文字却更为精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引人注目的飞天形象。我想,“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读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四、“意”——语文课堂要有意义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发生上“无用课”的现象。一些教师上新课就是让学生认识几个生字,背诵几段课文,这样就算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了。简单的文章就简单教,反正考试的时候也就最多出几个生字题而已。这真是“实用主义”最好的印证啊!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例如,上《成语故事三则》时,我们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三个成语的来历,那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什么必要安排在五年级的教材中的,还不如安排在最喜欢听故事的一年级阶段来上。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成语知识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我们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成语的出处、产生背景等等。
  五、“形”——语文课要有简单明了的形式
  这是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然、简单的社会中,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走简单、朴实的路子。课堂形式不要过于花哨,而是要扎实地上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一步一个脚印,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充分地吸收、消化的时间。例如,上《秦兵马俑》一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那么,这节语文课到底要上多少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贯穿始终呢?有些教师就以“类型众多”为教学内容,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采用很多的教学手段,就是一种一种类型引导学生仔细地欣赏,并且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类别,说说、评评、读读,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平实。这样的踏实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具备的品质。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拙劣的想法,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我希望自己能像《满汉全席》节目中的大厨那样,每次都能“烹制”出自己的“金牌菜品”。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