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戏曲表演 试论在中小学校普及戏曲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在戏曲跌入低谷的危机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吁中,唤起人们的警觉,使戏曲走出低谷,从根本上培养大众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的热情,争取戏曲艺术的中兴,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在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普及戏曲知识、传播戏曲音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具有必要性。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别能力和演唱能力,传播渗透戏曲理念的重要途径
  
  在中小学校普及戏曲艺术教育工作中,西宁一中首先作为试点学校,开设了戏曲艺术课,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措施,加强了戏曲艺术的普及力度。请进来即邀请戏剧界名流、编导、演员、乐手为学生讲授戏曲理论知识,介绍名家名著,以及自元杂剧以来戏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传授“五功”“四法”表演技能,实践排练、展示演出,走出去即通过对剧目的观摩,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忠奸,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经过三年的努力成绩显著、硕果丰盈,受到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的嘉奖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为全市中小学普及戏曲艺术树立了典范。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戏曲课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是因为戏曲是一种集音乐、美术、诗歌、舞蹈、武术、杂技等诸多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通过初学“五功”“四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中,使其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沙家浜》、《女驸马》等以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穿林海过雪原”、“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优秀唱段,把学生引入优美的境界。唱英雄、学英雄,感受艺术魅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了解和赏析阶段,老师从戏曲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中,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音乐唱腔、主题立意、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分析与鉴赏。在此基础上,把学唱和表演结合起来,不但要学好唱段,学习动作,还要进行基本功训练和优秀剧目欣赏,通过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和表演阶段,使学生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在此阶段要注重学生内在表演能力的开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爱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的剧目进行排练,如《沙家浜》中的“智斗”;《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林海雪源》中的“打虎上山”等唱段及课本剧、寓言故事剧等, 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循序渐进地进入不同角色各类人物的塑造上,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在有了一定基础的剧目排练之后,组织班级之间的演出比赛、观摩学习,进而组团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演出,扩大影响,带动更多的中小学生喜爱戏曲,为在学生中普及戏曲艺术打好基础。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发扬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了解中国艺术瑰宝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遗产中独树一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它是融表演、唱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在中小学校中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的剧情中有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如《赵氏孤儿》、《杨门女将》、《曹操与杨修》以及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如花木兰、岳飞、穆桂英等。历史英雄人物的展示与标榜,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振奋民族精神。
  纵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单一的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流行音乐,而戏曲音乐可以说是空白。当然,在浩劫年代样板戏风靡一时,那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的需要。而如今的学生只知道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和什么超级女声,甚至成为追星族,而对中国戏曲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著名戏曲创造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田汉、曹禺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的戏曲名著《牡丹亭》、《窦娥冤》、《西厢记》、《桃花扇》更是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使戏曲得以复兴,广泛流传,必须从中小学生中灌输普及戏曲艺术知识。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倡导诱发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环境氛围的影响,其结果不尽相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能找到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切入点,极为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更多的学生知道我国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其中有既传统又创新风姿卓越的表演,有久唱不厌脍炙人口的唱腔,还有内容丰富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对中小学生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提高音乐素质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把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宣传树新风、讲道德、分清荣辱、提高审美能力,歌颂真、善、美,主要体现在戏曲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如:刘胡兰、李铁梅、杨子荣、江姐,这些艺术形象给学生以启迪、以榜样,通过学生的表演、传唱,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鼓舞斗志、振奋精神。
  当然,在传统剧目中也同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如:民族英雄、杰出爱国将领、圣明君主、仁人志士的岳飞、包拯、格萨尔王等。体现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舍己救人的“赵氏孤儿”、“徐九经升官记”、“铡美案”等。取材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将相和”、“霸王别姬”、“群英会”等。这些剧目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活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校开设戏曲教育课程,是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的必要手段,是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要使当前的戏曲走出低谷,繁荣发展,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基础做起,努力营造戏曲艺术氛围,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激发学习戏曲艺术的热情,引领更多的人自觉地步入戏曲艺术领域,戏曲艺术的振兴和普及才有希望,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历史知识才能丰富,素质教育才能更全面地发展。
  (作者:贾桂君,女,青海省西宁市群众艺术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