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创刊百期座谈会纪要|座谈会纪要

   时 间:2004年5月21日下午3:00-5:00    地 点:桂林榕湖饭店会议中心    主持人:蓝怀昌(广西文联主席、南方文坛杂志社社长)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南方文坛》走过100期,走到了今天,我们只想收获一缕春风,但是,桂林榕湖却荟萃群贤给了《南方文坛》整个春天!谢谢你们!谢谢一切为《南方文坛》的成长浇水培土的人们!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艺空前繁荣的时代,《南方文坛》是在区党委宣传部的直接创意和领导下创刊于那个红火年代的,并初领了风气,几任主编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他们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南方文坛》永远记住它所有的办刊人。
  19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转型,文学期刊尤其文艺评论期刊纷纷转向或者落马,我们接手了《南方文坛》,并于1996年在中国同类期刊中率先改版,从期刊内容到期刊形态进行了彻底革新,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最初的改版我们幸运地得到了顾骧、谢冕、陈思和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并不断延伸到整个中国文坛,包括许多在座的专家。有了他们,《南方文坛》改版第一年就在国内文坛崛起。然而,经费的困窘、最初改版的探索从里到外都把我们推向了一条极其艰辛的改版之路,在几近绝望中,是区党委宣传部和区文联党组给了我们最坚实的支持。宣传部不仅在办刊经费上资助,最令人难忘的是对我们改版方针的探索,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有了这些,才有了我们的兢兢业业、刻苦经营,才有《南方文坛》的发展,并以自己的高品位大视野、以自己关注文艺新锐的活力、以自己的前沿批评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刊养刊的道路。
  世纪之交,《南方文坛》又面临市场化大潮的第二轮冲击,而以出版精良的人文学科书籍闻名全国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又以他们高远的学术眼光和人文情怀选择了《南方文坛》的品牌资源,并于2000年签约合作办刊。《南方文坛》便在两个空间(区文联和出版社)中获得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今年新年团拜会时,潘琦副书记问我:“与师大社合作怎么样?”我说:“非常好。”尽管,合作尚未实现最大值,但是这条“以刊养刊、以书养刊”的道路使《南方文坛》在前沿批评的高位上获得持续平稳的发展,并为中国的文论期刊开创了优势互补、品牌共享、资源兼用、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济的社刊双赢的合作之路,这是真正意义的发展。
  1996年改版以来,《南方文坛》的文章转载率和印刷量一直居于全国同类期刊前列,尤其文章转载率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期刊的前十名,1998年排在第三名(数据库查询和每年3月《光明日报》的公布),2001年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外有30多家著名媒体对《南方文坛》有高度的评价,并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还特别感谢广西的文艺家,是他们出色的才华使《南方文坛》一直有取之不尽的评介对象,每期都有关于广西文坛的话题,尤其对优秀的签约作家和艺术家都做过评论专辑,对广西的文艺现象也数次以话题批评的集束方式,请国内名家持续讨论,策划举办了系列有全国影响的研讨会。《南方文坛》一面利用刊物自身的品牌平台把广西文学推向全国,另一方面利用杂志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把广西的评论家、作家大量地推荐给国内名刊,包括做广西文学新人专辑以及提升和打造《红豆》杂志。为把广西文学整体推向全国文坛作出了突出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文学之树,将不会忘记南方的这片叶子”,这是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2002年给《南方文坛》的新年贺词。我们以之做了一张红叶贺年卡赠给读者。虽然红叶有些残损、甚至有虫斑,这正是《南方文坛》成长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毕竟是一片历经风霜雪雨泛着绿意正在生长着的红叶,我们期待着在大家的帮助支持下成长成熟,这也是今天座谈会的宗旨之一,因为成长对个人而言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一份杂志更是永无止境。
  今天,我们满心感激,满怀珍惜;感激一切给过我们温暖和力量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尤其今天远道而来的专家;珍惜这个因为文学而生动的春天,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肖启明(广西师大出版社社长、南方文坛杂志社社长):首先请让我代表广西师大出版社、师大杂志社对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能够亲临会议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南方文坛》创刊百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南方文坛》不平凡的历程,张燕玲主编已经作了一个回顾而且作了一个充满深情的发言。广西师大出版社与《南方文坛》携手,是2000年10月在南京书市上签约后的事,当时陈晓明先生也在场。《南方文坛》17年的努力奋斗,广西师大出版社只是在中间才介入的。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愉快。我们借助《南方文坛》这个阵地、桥梁联系了创作界、批评界、学术文化界的各位朋友。这几年,张燕玲主编策划了一些书,也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应,我们的图书也借《南方文坛》这个平台、这个刊物走向了全国。在这里我代表广西师大出版社对蓝怀昌社长、张燕玲主编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在座的专家学者们、作家朋友们对广西师大出版社多年的关心和支持。在桂林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书市上,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百多种新书,它们的闪亮登场,在出版界、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媒体对广西师大出版社在书市上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广西师大出版社今后的发展还有赖于大家继续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响应新闻出版总署、潘副书记的号召,把出版社做大做强,这将会对《南方文坛》的发展,对我们今后的合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黄伟林(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我称得上是《南方文坛》的忠实的读者和勤奋的作者,从创刊号就开始在上面发文章,那是我第一次公开发表有一定规模的文艺评论。如果说后来我在文学评论领域还做出了一些成绩,我深知,这是与《南方文坛》的存在分不开的。
  整个80年代广西文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寂寞年代。直到1990年,我还与一位广西小说家张宗�在《文学自由谈》上发表了一篇对话《被遗忘的土地》。对话的主题就是广西文学贫弱的状态。当时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个作家,无论他在广西多么有名,可一出了广西的地盘,知道他的人就寥寥无几。幸运的是,这种局面进入90年代中期得到了有力的改写。如今,在中国文坛,只要对当下文学状态有一定了解,就不会不知道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新桂军和一个坚守“人文理想”、占据“批评前沿”的《南方文坛》。
  在《南方文坛》成长的17年间,有两个阶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1987年创刊的时候,用得上“生机勃勃”这个词,当时不仅编辑们充满朝气,而且他们锁定的作者也朝气蓬勃。第二个就是1996年改刊的时候,需要用“境界阔大”这个词。当时的《南方文坛》不仅在中国理论期刊率先采用国际流行大开本,而且它设计的“南方百家”栏目将广西实力派作家和外省知名作家并置参照的批评策略也显得匠心独运,这种设计一下将广西作家放到了中国文坛的大背景下,暗寓了新桂军突出八桂崇山峻岭之包围的思路,同时,由陈思和、王一川、南帆等组成的作者阵容之强大,令人耳目一新。
  这种“境界阔大”的品格从此在《南方文坛》扎下了根,深蕴其办刊理念的各个层面。比如,在作者队伍的建设上,可以看出《南方文坛》的编辑拥有将中国最优秀批评家“一网打尽”的雄心。老一代批评家谢冕、洪子诚、顾骧等成为刊物重要的撰稿人,中年一代批评家陈思和、丁帆、钱理群、李陀、贺绍俊为刊物造就了承前启后的格局框架,当然,更值得推崇的是刊物集结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今日批评家”群体,陈晓明、南帆、张新颖、孟繁华、洪治纲、郜元宝、李敬泽、李洁非、吴俊、谢有顺、王彬彬、旷新年、王干、张柠、吴义勤等,从而赢得“催生了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的赞誉。又比如,在经营理念上,《南方文坛》谋求与强势的、风华正茂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开创了优势互补、品牌共享、资源兼用、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济的社刊双赢的合作经营模式。更可贵的是,《南方文坛》形成了一种富有生气才情,兼容学理学问,表达真知灼见的批评文风;对老话题它能翻出新意,对接现实;对新话题,它赋予其历史感和理论深度;其所创设的一些栏目,如“当代文学关键词”、“绿色批评”、“打捞历史”等,都极大地吸引了文学读者的注意。它一以贯之地关注作家作品,以睿智、犀利、敏锐的分析阐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当下最杰出作家和最优秀作品的认识,正因如此,它刊发的文章获得了极高的转载率,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知道,《南方文坛》是文学专业学生最喜爱、阅读量最大的文艺评论刊物之一。曾经有人担心《南方文坛》的改刊思路会削弱对广西本土文学的宣传,然而,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种阔大的境界和一流的作者队伍,有力地扩大了广西文学在全国文坛的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新桂军群体的成长和壮大。
  谨此,在《南方文坛》创刊百期之际,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谢谢大家!
  东 西(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员、作家):很高兴能代表作家向《南方文坛》创刊100期表示祝贺。《魔鬼辞典》里面解释“祝贺”这个词时说:“祝贺是有礼貌的嫉妒。”因为我跟张燕玲曾经参加过很多青年作家的笔会,到过很多地方,我觉得她被追捧的程度,远远超过很多作家,以至于使我产生了一种怀疑:人们是更需要《南方文坛》呢还是更需要作家的小说?所以我有礼貌地嫉妒。
  我现在有个感觉,就是任何一本书或杂志,它在我手上停留的时间长,就说明这是一本好书或者好杂志―――根据我的手来判断,也就是手上的阅读。《南方文坛》到我手上停留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也是我阅读得比较仔细的。这使我想起作家纳博科夫的一句名言,他说,他的作品“不是写给那些用脑子来阅读的读者的,也不是写给那些用心灵来阅读的读者的,而是写给那些用脑子、心灵和脊背一起来阅读的读者的。只有脊背震颤的读者才能够体会到作者传递给他(她)的微妙的情感”。我想《南方文坛》这个杂志也是给这样的读者来阅读的,只有脊背震颤的人才能感觉到这本杂志传递给他们的最微妙的情感。
  能有《南方文坛》这样一本好杂志,首先是有潘琦副书记、沈北海部长为首的区党委领导的重视,有以蓝怀昌等文联领导的重视,有以肖启明为代表的广西师大出版社领导的重视,有众多作家们为评论家提供解剖的资源,有中国新锐的大牌的众多理论家的支持,有编辑们的不懈努力。我作为一个阅读者,很感谢他们。
  多年来,我在与张燕玲打交道和阅读这本杂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第一,理论文章的冷峻与张燕玲的热情形成巨大的反差。张燕玲利用《南方文坛》做了很多事情。她除了办好这本杂志之外,还利用她的影响力,在推介广西作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办《红豆》杂志时,她也利用她的影响力,组到了很多全国作家的优秀稿件。她的热情基于她对《南方文坛》的热爱。第二,这个杂志好像不能在这个地方产生却在这个地方产生了,这与《南方文坛》的办刊思路和当时的构架格局是有关系的。《南方文坛》不像广西的杂志却同时又是广西的杂志。我和鬼子、李冯的“三剑客”讨论会也是以《南方文坛》为支撑,在宣传部、区文联的支持下召开的,当时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也支持了。我觉得《南方文坛》还是广西的杂志,我们经常占用版面使自己受益,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第三,就是《南方文坛》的包容性很强。各种流派的评论家,意见不同的作家,都可以围到这张餐桌上来,一同吃喝,一同探讨。新生代的很多作家都在这个杂志上被推介过,很多理论界的不同流派的优秀人物都在这上面会聚。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南方文坛》刚创刊时,大家还很忧虑:红旗能打多久?当时经费很紧张,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在这里弹冠相庆了,那些担忧也慢慢地解决了。
  蓦然回首,路确实走得很艰难,所以我很感动,《南方文坛》的存在和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我们拥有一个好邻居。有这么一个好的邻居,我住在这个城市里感到很踏实。
  在我发言结束的时候,又想到《魔鬼辞典》里对“恭维”一词的解释:“恭维是高利贷的一种”。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在放高利贷呢?我想是也不是,因为我宁愿没有利润,也会说这本杂志的好话。
  张 宇(河南省作协主席、作家):很高兴来到广西。我与广西很有缘分。广西的第一次签约作家时,我就在场。七八年过去了,这批青年作家以很快的速度进入了全国一流作家之列,远远地把我们这批作家抛在身后。那时候,《南方文坛》正在困难之中。
  在祝贺《南方文坛》创刊百期上,我想谈点感想。我觉得《南方文坛》提供了一个启示:一本刊物很功利地追求为地域利益作出贡献时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南方文坛》的前期就是这样的,那时它满怀着对广西文学的感情和使命感,却没引起全国的注意。而改刊之后,有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姿态之后,刊物的水平提高了,反而能很快地推出了自己地域的作家。《河南文学》也出现过这个过程。所以我们非常支持和喜欢《南方文坛》改刊以后的这种姿态,这种守着文学阵地的姿态。在经济浪潮面前,应该允许有这样一本刊物,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品质。在浮躁的时代,需要有个别冷静的杂志坚持着自己的品质,这对文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方文坛》已经对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南方文坛》传达批评的观念和观点很多,很少有自己固定的批评框架,这使《南方文坛》犹如一个舞台,各种流派可以在这里轮番上演。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注入,使双方都获得了效益。《南方文坛》则摆脱了地方化和地域化,成为全国一流的杂志。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会,上午是非常隆重的签约仪式,下午是《南方文坛》创刊百期座谈会。今天应该是广西文坛的盛事,恰当地说,应该说是中国文坛的幸事,广西的作家是中国文坛公认的第一梯队的强手,《南方文坛》也被公认为中国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最重要的刊物,而且最近《南方文坛》被列为核心期刊,排名在前十名之内,排名很靠前。我作为评委之一,感到非常欣慰。
  《南方文坛》这些年在中国文坛的崛起,我深深感到这是一大群体努力的结果,一大群人以他们的理想、热情在办这个刊物。首先,广西有一个非常好的领导集体,以潘琦副书记为首的领导集体,确实对文学、对理论、对文化有着赤诚的关心和爱护,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一方面能够使《南方文坛》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使《南方文坛》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使其能立足于广西,又能放眼中国。经过艰辛的努力,今天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这非常值得祝贺。
  就我本人来说,我和《南方文坛》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此我深感惭愧,因为我给《南方文坛》写的文章还是太少了。但我每一次拿到这本刊物,我都是那么爱不释手,总是怀着深情在阅读她,这与我阅读其他的刊物如《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这些权威性的杂志有不一样的心情,就是有一种很亲切的感情。
  《南方文坛》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一方面,《南方文坛》发表了一大批非常厚重的理论文章,能够把握当代理论的重要问题,能够把握当代的热点,不断提出新问题、提出挑战性问题,始终站在理论和批评的前列;另一方面她总是在倡导一种非常鲜明的、热情、活泼的文风,这一点使《南方文坛》和别的刊物区别开来,她总是能够介入最新的文学动向,把握创作最新出现的好苗头,这些苗头经常又以广西的作家作为一个基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本人曾经写过几篇自己也很喜欢的文章,比如《直接现实主义:广西三剑客的崛起》,三年后我又写了《又见广西三剑客》,后来还写了对杨映川的评论,还写了对黄伟林的评论。我都怀着一种感情在写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我和作者熟悉,或者说只是在张燕玲的鼓动之下来写的,而是他们提供的文本给我的理论思考提供了一种挑战,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并不是在一种赞扬声中去阐述问题,而是带着很复杂的理论思考去探索这些作品。他们的每一次写作,每一种新的文本对我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它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我觉得在《南方文坛》上发表我的这些见解,非常适合我的这种探索风格。同时,《南方文坛》始终把握着一种新的动向,所以她能把厚重的理论探索、理论难题的解决与最新的文学动态结合起来。
  办一个刊物确实有难度,同时又有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任务和要攻克的难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南方文坛》一直在打基础,面临如何使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有影响的公认的这样一个刊物的问题。如黄伟林所说《南方文坛》把全国各个层面的理论家、批评家“一网打尽”,这奠定了其立足广西、放眼全国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经过了8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果。这实际上是第一步的成果。当然在创立这个成果的同时,《南方文坛》全面深入地关注了广西的创作。把奠定自己为中国有分量的、前沿的理论刊物与关注广西的创作群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进一步的开拓当中,《南方文坛》会更深入、更全面地去关注广西的作家群。这不是地方主义的观念在起作用,而恰恰是因为广西汇集了一批最优秀、最有挑战性的作家。关于广西的作家为什么这么富有挑战性?在语言、叙述方式,在对我们生存经验的开掘方面为什么那么富有挑战性,这是另一个巨大的理论命题,不是我今天能在这里阐述的。潘副书记上午提出的《南方文坛》要更多地关注广西的问题,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为地方说话。而事实上,广西这些作家的创作确实代表了当今中国文学非常有力的一个方面,而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对他们作品的探索,实际就是对中国的文学甚至就是对文学、对最有创新意义的文学的关注。所以我相信,《南方文坛》将依然立足广西、放眼全国,她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她的未来是更加光明的。
  贺绍俊(《小说选刊》主编、评论家):很高兴参加庆祝《南方文坛》创刊百期的会议。以我和《南方文坛》的关系,我是完全应该来参加这个会的。说实在的,我可能就是为《南方文坛》打工的,张燕玲主编就经常指派我的工作。所以《南方文坛》百期的庆贺日子应该也是我的节日。《南方文坛》百期走过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走到今天,成绩也是非常辉煌的。《南方文坛》获得的各种荣誉,说明《南方文坛》的成绩是被公认的。
  第一,《南方文坛》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经验。广西在如何中国化的文学道路上提供了很多新鲜经验,其中《南方文坛》就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南方文坛》由广西文联与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办刊,双方优势互补。在这种良好运作的机制下,保证了刊物实现自己的编辑主张和编辑方向。在庆祝《南方文坛》创刊百期的时候,所以我们特别应该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非常富有学术远见的目光,这非常不容易。
  第二,《南方文坛》的编辑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术性与当代性非常协调地统一在一起,并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她把学术的独立品格与对当代文学动态的敏感的把握,在刊物中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是一本探索当代文学脉搏不断地往前走的充满活力的学术刊物。
  第三,《南方文坛》是一本立足于广西,却有着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性胸怀的学术刊物。她不仅仅属于广西,而且也是属于全国的、属于当代文学的。作为广西文联的一份理论批评刊物,尤其不能忽略她在推介广西文学艺术上所起的特殊的作用。正是由于《南方文坛》具备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性的胸怀,决定了她是在当代文学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来关注广西文学、推介广西文学的,那么,她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就事论事的来评价一个地域的文学创作。这种思路是非常明显的,包括晓明刚才所介绍的研究广西作家的一些论文,也体现了这种思路。《南方文坛》有意把广西的创作让一些本身就在思考当代文学整体性、具备整体性把握能力的批评家去研究,就可能从一个整体性的眼光来研究广西的文学,对广西文学的推介作用就更加的可贵。
  以上三点,在《南方文坛》是非常突出的。《南方文坛》走到百期、充满活力而且成为当代文学不可低估的理论批评刊物,这三点起了很大的作用。《南方文坛》曾经有一个很有创意的栏目“当代文学关键词”,即通过“关键词”这个角度来总结当代文学的历史。由此令我想到,“南方文坛”肯定也会在未来成为文学史的关键词。
  最后我还想用一种非常陈腐的方式,献诗一首,祝贺《南方文坛》创刊百期:
  南方有嘉木,
  文坛在南宁。
  批评色正绿,
  学界潮更新。
  八桂群贤至,
  百期钟鼎鸣。
  且看点睛处,
  腾飞万里云。
  刘健斌(广西师大副校长):很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一个是表示对《南方文坛》创刊百期表示祝贺,二是对从我校走出来的张燕玲的祝贺。
  从2000年开始,我们师大出版社与《南方文坛》合作,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对共同理想的追求上的,这种合作是双赢的。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设想,文化单位要分为企业型和事业型两类,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南方文坛》将是文化事业的单位,是公益性的,而出版社则将要走文化产业这条路子。但是不管是产业也好,事业也好,我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繁荣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只是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路上走而已。
  第一,合作已有四年的时间了,在合作中我们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亲密协作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南方文坛》办得非常好,她的思想性、学术性都是很有特色的。我为广西师大出版社能跟《南方文坛》合作而感到自豪。张燕玲女士是个热情的人,除了办好刊物,张燕玲还为广西师大出版社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学校及出版社的有些事情她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正是基于对办好这个刊物的共同目标的追求和我们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说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
  第二,我想通过对《南方文坛》创刊百期的回顾,很好地总结我们在办刊过程中的一些得失和体会。纵的比较,广西师大出版社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步也很大,但横向比较,与全国其他的出版社或高校出版社相比,我们恐怕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借此机会,回头看看,有哪些要改正的或做得更好的。祝愿广西师大出版社与《南方文坛》在今后的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合作,真正取得双赢。(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