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必修2.doc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资料

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国内方面,“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教材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327.5平方千米、6.7平方千米和1.67平方千米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为2.5平方千米。

随后,邓小平将特区经验,推向了更大的范围。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的性质 有的人担心特区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地”。

中央对这个问题明确表态是在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记要明确地提出,“这些疑问是没有根据的。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我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我国来说,特区是我们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介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特区“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1)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教学建议,让学生找出14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截止到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10,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国内生产总值。

(4)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88年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27个,中部地区10个,西部地区12个)。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积极探索,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并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200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占全国4.8,工业增长值占全国7.7,进出口占全国14.2,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17.2。

(5)“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教材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介绍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步,是开发上海浦东。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2)浦东开创的众多“全国第一”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教学建议,结合教材“历史纵横”部分,指导学生归纳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浦东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的资料,并制作成对比柱状图,感受浦东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本课学习,请学生在地图上完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图或多媒体演示文稿。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教师应联系上一课的内容,和学生共同回顾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导入可参考案例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教师请学生结合他们所搜集到的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语录,谈谈他们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的理解;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是邓小平以及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正如邓小平说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关于“经济特区的创办”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谈话及讨论的方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过程 (1)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寻找和选择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的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2)深圳经济特区是如何担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的教师可以参考案例二,组织学生讨论。

(3)我们过去曾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为荣,现在要利用外资,是否会受外国资本家的剥削,妨碍坚持独立自主;
进口外国商品,我国是否会像建国前那样变成外国商品的倾销市场,甚至有人担心特区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将受到侵害。果真如此吗教师可以参考案例三,组织学生讨论。

(4)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应引领学生理解、归纳、总结。

关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一目的教学,教师可请学生找出14个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地图上的位置,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思考这些城市和地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区域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史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采访父母改革开放前后的切身感受,结合耳闻目睹的社会变化,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就及其深远影响。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当地、家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关于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教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历史纵横”部分,指导学生归纳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了解有关浦东开发前后巨大变化的资料(GDP、财政收入、税收、出口创汇等),并制作成对比柱状图,领略浦东取得的成就。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最后在一张地图上完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图或多媒体演示文稿。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多次谈到,中国在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历史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邓小平以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严峻现实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 利用外资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引进技术是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通过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行必要的互接互补,加上自己的艰苦奋斗,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必须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社会主义超越和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选择。

案例二 杀出的“血路”──深圳经济特区崛起 课前准备 步骤一课前请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分别搜集深圳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状况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关于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