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建设]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民族文化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洗涤后留下的痕迹,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成基础与重要标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价值,守卫我们内心的家园,延续我们祖先的梦想,也是维护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与主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从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实物的、静态,的以空间为存在形式的文化遗产,主要有历史文化建筑物、名胜古迹、陶制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抽象的、动态的,以非空间的时间为存在形式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各种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越来越被人们所逐渐认识、熟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它的分类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的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类的结果就会不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共5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了十个类别,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中国根据自己国情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具体详细的分类,这样更有利于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办法。
  
  二、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具有必要性,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政府职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性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己的特性,比如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性、活态性、多样性、传承性、依附性、地域性等等特征的存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人”,而不是“物”,更注重的是无形的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脱离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无法得以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艺人日益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藏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以及后继无人的状况发生,已经到了人亡歌息的地步。
  (二)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的需要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经济实力上,而且越来越转向文化竞争力上面。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它是经济发展的持久推动力。文化竞争力高,就意味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民族文化的充分发扬,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雄厚和实力的强大。
  (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求使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我们发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竞争力,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因此,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度发展、政治的安定统一、社会的繁荣向上,更包括文化的欣欣向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绝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舞台地位。
  
  三、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1、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
  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
  2、景宁畲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3、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民歌》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4、畲族三月三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5、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
  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菇民戏、问凳
  6、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
   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香菇砍花法技艺、惠明茶手工技艺、畲族服饰、菇民戏、操石磉、问凳
  7、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
  畲语、马天仙传说、畲族头饰制作技艺、黑木耳栽培、大�罐制作技艺、菇民习俗、抢猪节、赶野猪、畲医畲药
  8、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个)
  传师学师、做功德、金田鱼灯、畲族民歌、汉族民歌、菇民戏、木偶戏、大�罐、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服饰、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惠明茶手工技艺、香菇手工技艺、操石磉、问凳、汤夫人传说
  9、第二批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
  畲语、马天仙传说、畲族古老歌、打盐霸、香菇山风俗传说、陈坦的传说、木郎系列笑话、放排歌、汤夫人歌、菇歌、板龙、舞狮、炭布龙、炼火、畲族拔伤、门头鼓词、闹旱船、花鼓戏、银饰制作技艺、畲族头饰制作技艺、畲族纺织制作技艺、综编制作技艺、黑木耳制作技艺、民间根雕、剪纸、刺绣、赶野猪、畲族棍、菇民习俗、畲医畲药、抢猪节、吊九楼、迎神(马天仙信仰)、迎神(何八公信仰)
  (二)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1、传师学师
  郑坑乡塘丘村
  2、做功德
  鹤溪镇东弄村
  3、畲族民歌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县民族中学、鹤溪镇民族小学
  4、汉族民歌
  县文化馆、县城北中学
  5、菇民戏
  县文化馆、英川镇菇民戏民间剧团
  6、畲族彩带
  蓝延兰畲族手工艺工作室、县民族中学
  7、畲族服饰
  县凤凰民族服饰加工厂、县民族包设计制作中心
  8、畲族三月三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
  9、畲族婚俗
  县文化馆、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鹤溪镇周湖村、澄照乡金丘村、鹤溪镇双后降村
  10、操石磉
  县体育中心、县民族中学、大均乡中心小学、鹤溪镇民族小学
  11、问凳
  县体育中心、县民族中学
  (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
  蓝陈启、刘德康、蓝余根、兰进平、雷驮仁、雷石连
  
  四、构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的构建,要在明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方针的基础上,全面调动政府、专家学者、企业以及民众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建立和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来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扬光大,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一)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导作用就在于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不仅可以从物力财力上给与资助,而且还可以在人力上给与大力支援,离开政府的主导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无法正常有序地顺利开展下去。
  (二)专家学者指导机制
  专家学者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专家学者的指导地位,所谓的“智囊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提供富有理论性的意见、建议。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学者研究如何指导村民更好地保护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培育主动保护意识,特别是在转型化社会中,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诸多传统文化不再重视,反而对西方的“洋节日”、“洋快餐”等外来文化一味热捧,要改变这种现状,单靠政府的命令性政策是无法凑效的,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需要专家学者的教育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
  (三)企业投资合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的支援,这样会给当地政府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而且政府财政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保护工作的经费要求,故而就需要企业的介入,来弥补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
  (四)民众参与机制
  民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传承者作用的当地村民;一是由文化爱好者、文化专家等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当地村民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所谓的民俗旅游开发其实是对当地人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利用和保护,文化主体的参与就显得无比重要。从实质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不完全是政府和市场的操纵,民众也同样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毕竟他们是民俗文化的承载者,他们最清楚什么是本民族最有价值的内容。
  (五)建立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机制
  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不仅是景宁县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重中之重。建设好景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是推动非物质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是传播、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措施,是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畲乡、平安畲乡、文化畲乡、生态畲乡、活力畲乡和展示魅力畲乡的客观要求。
  1、保护区保护范围
  (1)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以鹤溪镇敕木山周边为核心保护区。鹤溪镇、东坑镇、英川镇、澄照乡、大�乡、郑坑乡、大均乡、梧桐乡、标溪乡、雁溪乡、景南乡、外舍管理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景宁畲族自治县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总面积:总面积为1056.75平方公里,其中鹤溪镇92平方公里、东坑镇 183.75平方公里、郑坑乡 39平方公里、外舍管理区187.5平方公里、澄照乡76.75平方公里、英川镇120.5平方公里、标溪乡47.75平方公里、大�乡59.25平方公里、景南乡98平方公里、雁溪乡54.5平方公里、大均乡97.75平方公里。保留鲜明畲族特色的村落百余个,人口112810人。
  2、保护对象
  珍贵、濒危的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戏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及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和场所,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研究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各位导师的理论指导下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对此有一定的开拓性理论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红婴,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郑玉散,郑易生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 (英)迈拉,沙克利著.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Case Studies From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
  [5]刘军.文身――亟待保存和研究的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41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