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中语文组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教会学生学习诗歌鉴赏——通过捕捉意象》

教会学生学习诗歌鉴赏通过捕捉意象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构思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是高一学生就该开始重点学习的。因此本学期的小课题我就准备以此为契机,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下一下关于诗歌意象的知识,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希望通过实际教学能够真正使得学生捕捉意象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计划 1、教会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和丰富物象 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过程。读诗歌时,由这一首想到另一首,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这个意想想到那个意象,由诗人的体验想到自己的体验,这也是联想。读诗联想,可以启发理解和鉴赏的思路,可以丰富、补充诗歌的内容,可以拓宽诗歌的境界。

想象是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诗歌文字浓缩着很多生活现象,或隐藏许多生活细节,诗歌形象往往是精约的、含蓄的,那么鉴赏诗歌,就需要借助想象来丰富和再现诗歌形象,再创造诗歌形象,体验诗人的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可见,读诗借助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完整的艺术图象,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2、察觉意味,感知情感,意象 分开来说,“象”是物象,“意”是情意、意绪,物象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就成了意象。可见,鉴赏意象,不能只见物象而不见物象中蕴含的主观情思。王维的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景色,这景色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另一番样子,但在王维笔下是空寂,幽静和幽暗的,这就反映了诗人清闲,孤寂的心情。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饮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情画,故人的盛情,环境的清幽,叙谈的融洽,告别的邀约,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家纯朴情谊的赞美。

3、学会审美。鉴赏意象。

不仅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物象,感知意蕴,还要学会审美。诗中的意象应该都是有美感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诵读要能够领会其美。我们先看鹿柴,一、二句写空山写人语,以动衬静,三四句写夕阳反照青苔,以短暂的局部的光亮反衬长久的大片的幽暗,从而更加突出了深山的空寂和幽深,诗人的孤寂心情也就更加具体可感。诗人选择了富有表现力的景色,既正面描写,又巧用反衬,融情入景,写得有声有色,使诗歌进入了“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再看过故人庄,此诗按时序写赴约、进村、宴饮、告别的情形,选材典型,意象生动,写景、叙事、抒情真实而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写景,写青山和绿树这些最能表现田园风光的景;
叙事,叙具鸡黍、话桑麻这些最能表现农民真挚、亲切友情的事,在写景叙事中抒发着真情,让读者从平淡的语言中体味到醇厚的诗意。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这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施教,使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去体会诗歌美的意境,无疑是语文老师面临的课题,在我看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是解决诗歌教学的突破口。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它们大多秉承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正如白居易所言“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诗人们往往是有情不直抒,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曲折委婉地表达。意象就成为了诗人情感意念和诗歌形象的有机结合体。于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成为了破解和鉴赏诗歌的一把金钥匙。那么怎么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鉴赏诗歌呢以下是我在本册课文的教学中所实施小课题的详细步骤 1、认识意象的选用 诗人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他往往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意象,为自己的抒情营造声势,渲染气氛,铺路搭桥,以收到极佳的抒情效果。“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古今诗歌中,为了使情产生的合理,有感染力,给普通的意象赋予人性化的色彩,使它成为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从而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诗篇比比皆是,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人连续用了“层林”、“漫江”、“雄鹰”、“游鱼”等物象组成了一组意象群,赋予它们绚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动作,描绘出了湘江昂然的秋色,从而为下阙抒发自己愤发有为的革命豪情作了极好的渲染。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河畔的金柳”成为“夕阳下的新娘”,“河底的青荇”再亲切地向自己“招摇”,“榆树下的清泉”更有“彩虹似的梦”,这些原本平凡的物象,在诗人精心选择和刻意描绘下,显得是那样的妩媚而多情,从而准确的表现了诗人旧地重游之时对康桥的无比挚爱和留恋之情。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抓出这些诗人精心选择、用心描绘的意象,去体味它们,去分析它们,去鉴赏它们,从而准确地领会诗人的内在情感所在。

2、理解意象的内涵 自然景物的变化是缓慢的,高山、河川、世间万物并不随着贤才的更替、骚客的更换而变迁,因此一些常用的景物在历代诗人反反复复的运用之中,它们便与一些抽象的意义有了比较固定的联系,这些具有了人性化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传承性”的特点,如“杜鹃”往往代表的是“冤情”或“离情”(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柳”往往代表“惜别”(惜我往矣,杨柳依依)“梧桐”往往又是“凄苦”、“哀伤”的代名词等等。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旦同作者新注入的情感融为一体,往往使意象更具有魅力,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脍炙人口,就与它贴切地使用了“杨柳”、“残月”这些传承性意象密切相关。藏克家的老马借助的是“老马”这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千万苦难农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我们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悟和积累那些具有“传承性”的意象,找出内在的规律,就会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诗作的外在的表层意思,进而准确地理解隐藏在这些意象里的里层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在。

3、理解意象的画面感 美国哲学家庞德曾说过“有一种诗,诗中纯正德音乐正在进入语言,还有一种诗,绘画和雕塑正在化入语言”,的确,在一些优美的诗章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助意象的“点”支起了一幅画面,让读者在诗歌构建的空间画面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中,作者通过“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绚丽的意象,从色彩、光泽等方面勾勒出了一潭死水的静态画面,联想起来让人顿生厌恶之情,诗死水的腐烂丑恶的本质更加突出。单元练习中选用的卞之琳的断章,以“你、”、“别人”、“风景”三个意象,构建了两个特殊的空间一个主体位置的空间你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同时也构筑了一个客体的空间别人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两个空间形成了一组矛盾,这种明月、你、别人的微妙关系,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构建图画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去将意象连成线、构成面,去填补,去充实,在心中的图画中去感受诗歌带来的美好享受。

4、理解运用意象的含蓄作用 诗歌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但它又是含蓄委婉的艺术,它讲究的是“词约意丰”,诗人一般不直接宣泄内心的强烈情感,而是在诗歌意象的运用上下足功夫,以无情说有情,用有形表无形。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就胜在它的含蓄和温柔敦厚。诗人没有直接写少女的思念之苦,而是用“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这样的意象来做比,含蓄而委婉的道出了少女的强烈的思念之痛,而诗尾以一句“美丽的错误”使诗歌意味迅速走向低谷,原来来得是“过客”,而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归人”,这是一个多么无情的结局亚不言怨恨而怨恨自现,但在这无情的背后,显而易见的是作者深深的关切之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要掀开诗歌含蓄的面纱,去体味在朦胧的意象之后的真挚的情感,体会它给我们留下的无穷的余味,才能真正达到了鉴赏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而且,专家们都说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这次对于诗歌鉴赏的小课题研究让我感觉收获很大,这里来谈谈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感受。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课题研究时我着重于方法的指导,通过授予学生鉴赏诗歌的两把钥匙引领学生初步走入意象的大门。意象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象为载体,所以在教学中须紧扣“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品味隐含的“意”,以此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先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特点联想来鉴赏意象的情感内涵。再从诗人创作的具体语境鉴赏意象的情感内涵。同一事物,由于情感的不同,诗人的经历和体验不同,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因此,学会借助于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情境来鉴赏诗歌的感情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地把学生领入诗歌鉴赏的大门,从而激发起自己对诗歌鉴赏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