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如何理解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决定了这一队伍必须达到专业化。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受到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多重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建设工作,多次指示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辅导员自身也普遍具有专业化的强烈需求,学校作为三者之中的关键性因素,在协调外界条件和辅导员个人提高的需求中,扮演策划师和总导演的角色。因此,各高校既要贯彻落实关于辅导员培训的政策,又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计划和安排,合理地选择培训项目和内容,更好地发挥这一中间力量的作用,真正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现。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涵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助困工作、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特点。结合辅导员工作职责,其专业化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系统培训和专业学习;二是辅导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三是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机制,研究高校辅导员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要整体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切实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而,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部早已出台《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为全国辅导员培训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但由于地方差异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实际的推广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培训理念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地方,造成了先进、前沿的培训要求和高校实际不相匹配,实际操作滞后于理论的现象不断出现。目前,此项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培训机构少,师资队伍薄弱。当前,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大都由各高校独立承担,具体由学生工作部(处)组织落实,并未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而学生工作部(处)作为教学辅助单位,日常有大量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又没有专门的从事辅导员培训的专家或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很难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往往限于完成基本任务,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专业化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条件。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员缺乏是制约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是培训意识匮乏,吸收借鉴不足。辅导员培训缺乏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尤其是在知识的传播和积累方面,缺少对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吸收;精品教材、名家名师讲解、重点案例的总结和分析严重不足;科学合理、绩效突出,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为重点的全国辅导员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三是培训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常规工作而展开,或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仅停留在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的工作方法总结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重点集中在就业、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由于缺乏对培训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培训内容较狭窄,在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缺乏系统性。
  四是培训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高校辅导员培训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座谈会、交流会、学习会,缺乏行之有效的多样教育模式。由于缺乏培训经费和必要的专家指导,难以开展特色、创新的培训活动,难以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信息,致使培训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影响辅导员培训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措施
  
  由于我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不完善,辅导员培训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应采取多样的形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
  第一,建立具有专人负责的机构体制
  各高校成立辅导员培训专门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辅导员担任负责人。有条件的高校可成立辅导员培训工作教研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采取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案。
  第二,开展基于高校自身的校本培训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由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共同组织,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发展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构建有明确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灵活机动的培训时间、构建参与性的培训主体、实践性的评价方式。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高校,指导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全年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和活动项目。学校要从全局出发,心系教师,着眼于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到日常教育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学习相结合,既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了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的构建,又强化了干预系统和预景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
  第三,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那曾指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对于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一论断有更深的含义。在培训中,突出辅导员的参与和反思,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作思考的对象,审视实际工作与优秀案例的差距,找出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或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改进学生工作的新设想,这样可以促使辅导员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先进教育管理理念应用能力。
  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程度的不断提高,Blog、QQ等网络工具已越来越普及,它们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理论探讨,同行互助、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工作QQ群,他们可以在群里阐述自己的看法,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热点话题可以参与讨论,对于其他辅导员提出的疑难问题,每个辅导员都可以各抒己见。通过这一平台,不但提高了辅导员自身素质,联络了感情,而且增强了辅导员团队的凝聚力,保证了信息畅通。除此之外,辅导员可以把自己的QQ号公布,与学生在线交流,就学习、生活、思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沟通。如此,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群体,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高校要善于发挥专家、模范的引领作用,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国家级、省级的专业培训师开展专题培训,或聘请优秀辅导员作报告,有的放矢地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优化师资配置。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深厚的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培训中,专家们以身示范,用生动的事例,典型剖析,深入浅出,开拓管理思路,特别是在职业道德、工作方式方法上潜移默化地影响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量,各高校应不遗余力,搞好这一工作,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作者:孙玉,河北金融学院教务处;郝艳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宣传处;张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劳教管理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