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尔反尔”的古今义差异及其成因]垂直地带谱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语言的社会性规定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这一潜规则。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便指出“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中这段精辟的话语是对语言社会性的完美解读。由此可见,语言必须建立社会共同认可的规范,语言的创造必须经过社会的检验,这是语言社会性所决定的本质特征。成语“出尔反尔”古今义的巨大差异正是语言社会性的鲜明体现。
  
  一、“出尔反尔”的古义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由此可见成语“出尔反尔”是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缩略。“尔”指“你”;“反”,通“返”,回。这则成语的本义是说“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古文中的“出尔反尔”多用原意,指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例如: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
  
  二、“出尔反尔”的今义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出尔反尔”用以表现“你怎么做就会得到什么后果”的古义,到了现代却演变为言行前后矛盾的这一不好品质的注脚。
  《现代汉语词典》对“出尔反尔”的释义为: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纵观《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成语词典》等辞书,它们对“出尔反尔”的解释也都大同小异,并且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只列出了该成语的今义,对于其古义却只字未提。如果单从这些辞书中来看,我们难以寻觅到“出尔反尔”这一成语古义的一丁点影子。此外,一些名著、报刊杂志中也不乏用其今义的有力佐证:
  ①我们可要讲究亲疏,着重情谊,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尔反尔,此一时,彼一时。(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②淘宝网又出尔反尔了。要么是仗着已经晋升为“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店大欺人……反正“再免费三年”的承诺说出口还不到一年,淘宝网就开始采用一种叫“招财进宝”的系统变相收费。(聆海《ITTimeWeekly》2006.6.20)
  ③地方政府出尔反尔诚信何在(夏正梅《人民周刊》2006年20期)
  这些都是成语“出尔反尔”今义后来居上的典型范例。
  
  三、“出尔反尔”古今义差异的成因
  
  随着生活的变化,语言在传承中也会发生变化,虽然成语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不少成语的含义同它们的原意已经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成语在流传使用过程当中,因有意的变通或无意的误解,造成字面意义的变化现象,就是成语的俗化。比如“出尔反尔”,经历了漫长的传承过程后,人们差不多已经将其古义遗忘,而完全接受了其今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对于这种俚俗化意义,我们今天也应看作是新词义的产生,看作是词汇意义的引申和发展,这也是词汇繁荣和丰富的表现。成语古义的渐渐消失与今义的扶摇直上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既成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宁皖平.从成语看词语的古今差异[J].社会科学家,2004(9).
  [2]周国瑞.从“空穴来风”的误用谈词语俚俗化意义的产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田娟(1986―)女,重庆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