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听”与“我要听”】 夜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事业正值辉煌时期,特别是县(市)一级,当时只一个广播站,新闻单位独此一家,加上是靠有线传输,大小喇叭一响,使你不听也得听,处于“要我听”的状态。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大多数县(市)都办起开路和闭路电视,有的还办了报纸,互联网更是进入了千家万户。多媒体共存,多种转输手段并用,作为受众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广播一花独放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工作者如何面对新形势,使自己的节目为听众所自觉接受,由“要我听”变为“我要听”,的确大有文章可做。“要我听”和“我要听”虽然只是词序的变化,但是这是时代向我们广播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准”字上做文章,加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
  
  广播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它有许多方面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审美、信息服务等,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广播的性质,决定它首先必须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保证;其次是必须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但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舆论也是千差万别,要增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就必须明确到底哪些需要报道,哪些不宜报道。怎么选准报道点,这就要有一个标准,不然就谈不上针对性。这个标准,就是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价值,多年来新闻界对此没有一个定论。笔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传播后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它包括新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等。新闻价值应该也必须作为新闻单位选择和播发新闻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社会上诸多议论的热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的疑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围绕这几个“点”做文章,解决好难点、热点、疑点,我们的舆论宣传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们现在的广播听众之所以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从事新闻宣传的同志片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疑点问题采取简单回避的态度,致使一些已经是满城风雨,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话题的事情,在我们的报道中老百姓都听不见,社会舆论被小道消息牵着走,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新闻”满天飞。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大培养、激励和强化了亿万人民的民主意识。人民群众在经济活动中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已上升为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民主要求。这种自立、自主的趋向,同样也对我们的广播节目提出了充分发扬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希望。广播既然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提供舆论保证,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也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和疏导。在“准”字上下功夫,就是要求我们的选材要准,提出的问题要准,提供的信息要准、所发的议论要准,时时刻刻关注我们的听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样我们的新闻舆论才有针对性,才有可能赢得听众。
  
  二、在“深”字上做文章,提高新闻舆论的指导性
  
  选准了报道题材,使新闻舆论有了一定的针对性,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如果题材选准了,但开掘不深,使听众听后仍觉得茫然,不知所措,同样不会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因此,除了要求报道内容应该是听众希望知道的新鲜消息或关心的问题外,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意见,使听众听了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或有所启迪,使新闻舆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我们现在的一些广播新闻节目,会议和“活动”多,一线的“活鱼”少,一般化和表面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本谈不上什么指导性。一般化其实质就是缺乏特色,表面化就是缺乏深度。产生一般化、表面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对新闻报道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够。新闻报道的规律和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新鲜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事实来说话。所谓新鲜的,就是要讲最新的事实,而不是老的、陈旧的;所谓真实的,就是不能讲空话、套话,要讲事实,因为只有事实才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所谓有价值的,就是要以新闻价值为标准,对材料进行取舍。应该说,近几年来,一些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深”字上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但从总体来看,仍嫌分量不足、数量不够、指导性不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不仅想了解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还希望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全局性和未来可能性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报道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反映新人、新事以及人们所关心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人们迷惑不解的疑点问题。他们要求我们的报道既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预示其发展趋势,还要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从微观上实事求是,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回答,这样的新闻舆论才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在“活”字上求突破,增强新闻舆论的吸引力。
  
  新闻舆论有没有吸引力,实际上是一个宣传的艺术水平高低的问题。宣传必须讲艺术,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广播之所以听众越来越少,就是节目离听众太远,吸引不了听众,换言之,就是宣传的艺术水平低。电视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其具有声像并茂的功能外,在宣传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实电视宣传的手法本身就是在借鉴广播的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实践中电视工作者又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定位十分准确,从而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 我们的一些广播电台,近年来在这方面还作了一些探索,但总体看来,效果不太理想,仍没有跳出原来的老框框。据报载,香港一家专营胶粘剂的商店,推出一种最新的“强力万能胶水”。而介绍这种胶水的奇招是:用该胶水把一枚价值数千元的金币贴在墙上,并宣布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掰下来,金币便归其所有。一时该店门前成了新闻的“热点”,登场一试者不乏其人。然而许多孔武有力的壮士,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都只能“望墙兴叹”。更有自诩“ 力拔千钧”的某气功师,专程前来“牛刀小试”,结果也不获而归。于是这种胶水良好的性能也就有目共睹,声名不胫而走了。这则报道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货首先要质量好;二是好货还要会吆喝。 这则报道也给我们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表述,这个形式,就是宣传艺术。
  纵观我们的广播新闻节目,从编排上看,基本还是几十年一贯制,沿用的还是过去的老一套,只是类似《焦点访谈》类的节目,是以主持人形式出现,算是一个进步;“正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摆不到显著位置, 而且信息量小,服务功能差,加上形式上的老一套,试想, 这样的新闻又有谁愿意听?还有的一些编辑,由于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主旋律”高昂有力,能不能“多样化”问题不大。其实主旋律是指新闻宣传中的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和宣传基调,而多样化是指宣传的内容、题材,风格和表现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主旋律要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来丰富和体现,多样化是围绕主旋律的多样化。它们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主旋律是主旨,是基调;多样化是谐音。如果一首交响乐,没有谐音,该是多么的乏味和枯燥,还能叫交响乐吗?片面强调主旋律,而忽视多样化,实际上架空和孤立了主旋律,使主旋律无法叫响,我们要追求的宣传效果就根本无法达到。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节目要赢得听众、 实现“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必须在增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针对性、指导性和吸引力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本身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个中道理显而易见。广播电台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面对现实,主动参与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拿出自己的新套套,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播不播由我 ,听不听由你,势必离听众越来越远,最终失去听众,也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是广播电台的头等大事,只有节目质量上去了,才会重视昨日辉煌。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