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两个层面]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贯彻十八大精神:一是从文本层面,要将十八大重要文献出现的新概念、新表述吸纳到相关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二是从思想层面,要通过引导学生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启示中,领悟十八大重要文献的精神实质及灵魂,使学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88-02
  党的十八大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和国家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新征程。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值得每位纲要课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
  一、从文本层面,将十八大的新概念、新表述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十八大报告在很多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有所丰富和拓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表述。我们应关注这些重要的变化并将它们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来。
  1.从“重大战略思想”到“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中共十七大曾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行动指南。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使学生更加明确新形势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从“两个坚持”到“三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版教材第十章第五节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能使大学生更深刻、更完整地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从“两大历史任务”到“三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曾经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与总结,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总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的十六大在坚持实现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在进入21世纪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对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三大历史任务,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能使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从思想层面,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及活的灵魂
  1.用“问题”与“主义”思维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曾出现了一次有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雄辩地阐述了找到正确的“主义”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历史也一再地予以了证明。
  这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有体现。十八大报告中,“问题”出现31处,“主义”出现191处。实际上,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励精图治思想,到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无一不刻上了反对外国侵略、变革旧制度的鲜明印记。近代中国社会三次大的社会变革浪潮正是这种种救国救民的道路与方案比较与选择的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终究摆脱不了农民战争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未能改变中国面貌。戊戌维新既不打算触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又无意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求真正的解放,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革命派,在革命党的旗帜下开展政治活动,因力量不足,内部分化,逐渐显露出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软弱性,辛亥革命也没能找到“中国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中国要新生、要解放,只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和寻找先进的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然而,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的“主义”之后,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还需要掌握这个“主义”的“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波澜壮阔的探索历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但是,中国的实际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这个“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和奋斗,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十八大报告在系统论述、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只有这个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是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完全有理由具有这样一种高度自信——要解决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的、正确的“主义”。
  总之,通过“问题”与“主义”思维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用“变革”与“发展”思维启发学生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决心。十八大报告全文29041字,其中“革”(含变革、改革、革命、革新等)出现102处,“发展”出现301处。党章把科学发展观列入指导思想,并同时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变革与发展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巨篇中的2个关键词。先说变革。中国近现代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却是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变革最激烈、最深刻的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深刻地证明,没有变革,没有发展,一个社会的生机就停止了。是变革还是不变革,是主动变革还是被动变革,结局完全不一样。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晚清政府先是没有看清“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变势,兀自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结果有国无防,丧权辱国;继而又认识不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当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兴起戊戌变法时,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疯狂阻挠、镇压了变法运动,使中国近代错失一次改革的良机。
  龚自珍看到了中国社会盛世的没落、“衰世”的到来,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站在迈进近代的门槛上迫不及待地发出了变革的先声,提出“更法”、“改图”、“变功令”。林则徐和魏源放眼看世界,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而且影响极为深远的救国方案。在他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等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接力进行了探索。李大钊看到了十月革命带来的希望,判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看到了中俄两国国情的同中之异,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抛弃了继续攻取中心城市的计划,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吸取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不切实际追求一大二公的教训,把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迈出了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变革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机械模仿、亦步亦趋。否则只能招致新的挫折和失败。梁启超对洋务运动曾有一个评价:“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梁启超因此一言以蔽之曰:“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再说发展。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特别是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来,我们的发展观不断成熟和清晰起来。坚持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重点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一般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和平发展到和谐发展,从独自发展到共同发展,从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中国发展的思路不断扩展,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通过“变革”与“发展”思维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摇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7-30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1997.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R].2012.
  作者简介:刘峰(1977-),男,湖南省祁东县人,大学本科,法学硕士学位,邵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